2021-08-29

非遗文化的历史内涵探究

 

——山东大学“传国粹,承匠心”社会实践团队

“非遗”概念的这种特殊内涵决定了关于非遗保护观念的特殊性:这种保护不是如同物质遗产保护的固化、封存或以符号、影像等方式记录观念,而是传承——使传统文化从编年、文献、遗物和遗址的搜寻、封闭、固化和单向阐释行为中解脱出来,从特定文化群体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形态特征中发现特定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内涵,寻求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中继续以活的文化形态延续和发展。以德州扒鸡、福州漆器和黄梅戏为例,其代表的历史内涵在非遗中有着充分而丰富的体现。

    元末明初,随着漕运繁忙,德州成为京都通达九省的御路。经济开始呈现繁荣,市面上出现了烧鸡。挎篮叫卖烧鸡的老人,经常出现在运河码头、水旱驿站和城内官衙附近。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时的德州城进入鼎盛时期,已成为中国三十三个大城市之一。水陆通衢,商贾云集,四乡货物集散于此,出现了“南来北往客如云,饭馆客栈多如林“的局面。烧鸡已不仅仅见于餐桌,而“步”入社会。从德州扒鸡中,我们可以发现德州城作为运河沿岸漕运城市的历史背景。

  福州漆器始于南宋,脱胎漆器发展源于清乾隆年间。相传漆匠沈绍安在一座寺庙里发现大门的匾额虽然木头已经朽烂,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得到启发,回家后不断琢磨试验,继承发扬了传统漆艺,创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沈绍安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由此,福州漆器带给了我们有关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城市的历史背景。

  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黄梅戏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崇尚情感体验,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黄梅戏所展现出的,是黄梅作为三省交接地带的传统产茶地的历史背景。

经过非遗小队各个小组的调研,我们可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以往关于遗产保护和传统继承观念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就在于保护的核心内容不是物化的形态而是内在的生命活力。文化的生命活力如同自然界生物的生命特征,不仅有抽象的特征编码,还要有具体空间的存在形态和在时间向度上的绵延变化。文化的本质也是群体生活发生和成长的历史:从特定群体文明开始发生时形成的原始特征——包括集体记忆原型、习俗和整个群体生活的循环模式——可以比喻为特定文化的基因。而整个文化的发展传承则是原始的文化基因在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获取资源、应对挑战而生成现实的文化形态及其成长的历史过程。保护一种文化的生命力,就是保护这种文化的现实性和成长性。所谓活态传承不是单纯的保存原始特征,而是要保护、培育成长机制,保护文化群体的生命力延续与表达。



文/陈丰筱 张东淏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