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整合教学的浅思

摘要:整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生力量,它极大地促进教学容量的加大,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能力的生成,创新思维的发展,整体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整合  文本  焦点  学情  思维  课堂

王君老师的《最美语文课》是一本群文阅读教学的典范,可以说这是她从本世纪初开始的马拉松式的个人长跑的见证。而“教材整合”,就是“群文教学”的前身。

翻开目录,“古诗文群文教学”“现代文群文教学”“基于读整本书的群文教学”“基于多部影视欣赏的群影教学”……几大板块很清晰地呈现出她的整合理念和教学实践,青春语文倡导的打通活法和教法也有了确凿的例证。

尤其是“群文教学中同类信息整合思想例谈”这部分,按着“单篇课文内部”“单元之内”“单元之间”“多册教材之间”“教材内外文本”“同一作者多篇文本”“不同作者同质文本”……依次排序,可以说是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从小处到大处的逻辑顺序具体地梳理了她漫长的研究历程,也让读者从懵懵懂懂到渐渐明晰,原来群文教学是有据可循的。即使这样,我们看到的也只是“板块”,是“过程”,是“表象”,至于王君老师为什么这样设计,整合依据是什么,想达到怎样的效果,才是我们最应该读懂的“背后”的精髓。

翻过来调过去地读了几遍,想参透本书的“内涵”,悟得整合的本质以带动自身的群文实践,实属不易。下面就整合教学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

一、研究教材,是整合的根基。

从王君的课例中可以看出,她搜罗了教材中的所有课文,无论是教读课,还是自读课,都有她深度的思考。这就和我们惯常的教课方式不同,她实实在在地体现了“教材就是个例子”的说法,充分地研读教材,挖掘教学资源,让教材为学生的发展助力,而不是漫灌,不是硬塞。我们语文老师承担的往往是“传声筒”“复制粘贴”的功能,教参怎么写,咱就怎么教,没有一点自己的思考在里面。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教参就是拿来照搬的,就是拿来念标准答案的。而王君老师却能沉潜于教材,把教材运用于股掌之间,越来越显出出神入化之功。她的快乐在这里,她的价值当然也在这里。她,深深懂得课内教材是课外能力的跳板,教材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一个能把教材钻研透了的语文老师一定是好老师,只是像这样的师者寥寥无几。假如把语文教学比作田野,那教材就是土地,只有根植在“土地”,田野才能广袤。而我们缺失的恰恰是这样的意识,这样的能力,这样的态度。选入课本的每一篇都是精华,需要我们发现其中的好,其中的妙,以引领学生去理解、体会、运用。

二、结合学情,是整合的起点。

把教材研究透了,还要把学生研究透,这才是上课之根本。面对不同语文基础和环境的学生,一定要有思维层次有差异的内容“整合”。对于一堂课的有效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看过王君的诸多群文阅读课,带给自己的思考主要是对学情的考量。

对于教语文素养好的学生,教师整合的深度、高度和厚度自然“上成”,观青春语文工作室的整合课例你会发现,她们的课例主要是针对阅读量大,语文底子深厚的学生而设计的,语文站位较高,语文视野较宽,语文设计较活,语文探究较深。当然,这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的语文素养,我深信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不了别人。所以,根据学情,量身打造,才是整合之起点。

三、找到焦点,是整合的关键。

根据王君的研究,我们发现:整合,就是要瞻前顾后,就是要前后勾连,当然必须以研读教材为根基。王君说:“从来就没有孤独的语言符号,更没有孤独的文本,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总是在呼唤,在应答。”我们能让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真正“站立”在课堂,就已经是一件极艰难的事情了,因为能沉潜涵咏研究教材的本就不多,而能找到一个又一个议题“焦点”,实施前后“整合”,更是“难于上青天”。它需要我们有高站位,有大胸怀,有远目标,有深情怀,亦如王君。

纵观整本书,我们看到,王君的整合点“四通八达”“异彩纷呈”,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吧。不合常情的标点,如《台阶》最后一句话竟然用了句号;重复使用的词语,如《散步》中多次用看似多余的“我的”;形式相同的句子,如《散步》中多个“圆形句式”;作者的语言风格,如《紫藤萝瀑布》中宗璞的独特的典雅精致的语言;矛盾重重的表达,如《背影》中父亲那封漏洞百出的“信件”;铺排迥异的段落,如《苏州园林》中“横式、纵式”写法;毫不起眼的虚词,如《阿长与山海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的“确”;异中有同的情感,如《诗词五首》男女“愁”的不同;不同文本的相同物件,如《孔乙己》《蒲柳人家》中“长衫”的比较……不再一一例举,这些“聚焦点”已经给我们打开一扇窗,原来,只要你用心,这样的整合点比比皆是。我们从王君的整合案例中可以看出,她具有一双识破教材内涵的慧眼,不,应该是一颗难得的慧心。

借此整合思想,笔者做了以下整合探究:如:懂你,经历了千山万水——《秋天的怀念》《背影》整合,侧重结合语言梳理从“不懂”到“懂”的心路历程;诗经里的纯真爱情——《诗经两首》整合,侧重从内容上审视古代的爱情观;赏西湖之美,悟写景之道——《采桑子》《钱塘湖春行》整合,侧重写景技法的总结;跟着名家学写景——《春》《济南的冬天》整合,侧重从多元角度归纳写景视角;“镜头里”的母爱——《散文诗两首》整合,侧重探究细节中的母爱表达;小处的秘密——单篇文本内部整合,侧重从标点、词语、句子的不同寻常处探究文本内涵······总之,只要有整合的意识,善于在文本中沉潜涵咏,聚焦点就会层出不穷,文本的张力就显露无疑,文本资源也会源源不断。

四、发展思维,是整合的目的。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唯有具备思维能力,一个人才能真正具备语文素养。”可以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很久以来就缺失思维能力的训练,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做知识的搬运工,呆板地在传授知识,从未把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处于尴尬的境地。而整合教学,就是要打破常规,前后勾连,纵深发展,让学生在老师的诱惑下去自主发现、质疑、探究、归纳,这就把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其以全新的视角去观察文本,这样一来,学生既有探究的新奇感,更有对未知的欲望感,最最重要的是形成了思维的求同、求异和思辨,无疑为学生的终身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

五、落到课堂,是整合的终点。

无论多么创新的整合思想,多么巧妙的整合焦点,多么合理的优化设计,都必须根植在语文课堂的大地上,才能真正生长开花。所以说,检验整合是否有效的测试棒就是设想和实际能否亲密契合。减少语文的“少慢差费”,帮学生建立“思维”链接,学会前后“勾连”,形成“大语文”的教学框架,如果只停留于构想中,无异于镜中花水中月,看着好看,不中用。而落实,也是最最困难的存在。

如果整合设计不合乎学情,不遵循学习逻辑,只依据教师自己的喜好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学目标,落到课堂时一定是低效或是无效的。所以说,课堂是检验设计的试金石。这就提醒我们,在进行整合设计时必须建立在合理合情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对文本熟稔认知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对教学步骤稳扎稳打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教师相机指导环环相扣的基础之上……

综上所述,整合教学只有把握好以上几个点,才有研究的定力。也只有落实这几个点,也才有不竭的发展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关整合教学的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