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是个体力活

我不知道写啥啦!

之前每天都有文字输出,是因为平均每天花3~4小时,在阅读和写作上,而最近没有那么多精力。重心稍微向具体的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偏移,注意力自然而然的被迁移了过去。我想这是每一个文字输出的人都会面临的窘境吧,注意力不在这就写不出来。

其实这样一种状态,刚好是我们停下来观察自己写作动机的重要时刻。写的顺畅和文字断供都各自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呢?去觉察并调整,以扩大写作路径和方向。

以我为例:一句话概括,我是一个在文字中寻找生活的解的人。

写的顺畅的时候,通常是内心郁结苦闷的时候,心中有大量的情绪需要释放。有千万个心结需要解,于是写着写着就清晰明了了 。有点类似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但是用守得云开见日出来形容会更贴切。就是不断的写不断的磨,终于从困苦中看见了光。

通过大量的文字表达,梳理自己的思路。当思路清晰之时,也是文字写好的那一刻。

所以我的写作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帮助自己梳理思路,看清现状,指引方向。但这本身也存在一个极大的bug,也就是漏洞。就是这套系统它是靠现实中的困惑问题及苦难推动的,但现实宁静,和谐,喜悦的时候,这一套系统就运转不了了。就是基本没有问题,需要靠写作来获得答案,也暂时没有时间去看书获得新的启发,这个时候写作往往就停止了。

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迫使自己去寻找新的出路,重新去定义,去提取写作的意义和目的。

我因此找到了两个词:“视角”、“三观”。

                        视角

在一天24小时中,时刻都在与这个世界发生互动,但是在每一个时刻的互动中,我们都是以“我”作为主体出发点去思考TA,去感受TA,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周围的人、事、物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因而有了这样的情绪,这样一种状态和心境。因为TA被排除在“我”之外。试想一下,如果位置互换,以“我”作为客体,TA作为主体,“我”的体验情绪是不是会有不同?

比如:此刻我正在书桌前写作,屋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大雨。“雨声真动听,北方真是个多雨的季节”,这样的感受是由我为主体发出的。

那如果站在雨的视角呢?

“在暮色的夜空中,纷纷扬扬奔向大地,伴随着万家灯火。直到遇到阻挡,或附着其上停留或汇聚成滩,奔走向下一个能够驻足的地方。沿途美景无数,其中就有人伏案书桌前写作。这就是雨的视角。因此在雨的视角中,“我”是背景。

当我们把自己从主体的视角中摘出来,把之前认为的“客体”放到“主体”的位置上,体验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心境会更加平和,情绪起伏没那么剧烈,得失心也会轻很多。相当于给自己做了一次心灵的按摩。因此通过主、客体的视角转换,也是一个人心性修炼的过程。视角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三观

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用写作来增补或者重塑。通过不断的叩问自己的内心,自己想过怎样的人生?想生活在怎样的世界里,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到了一个世界?自己所处的现在,距离想要生活的那个世界有多远。已经走到哪一步了,接下来该往哪里迈步,是不是差了些什么,打算怎样去弥补?等,不断的反观和思考,一点点破除认知的迷雾,挖掘自身的潜能。在一点点获得好的体验,建立自信而富足的人生。

就在这个当下,就在今晚,为写作探索了新的出路。他们分别是“视角”和“三观”。

也祝愿:爱阅读、爱思考的你,驾驶着人生的小船,行驶向自己的目的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更”是个体力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