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人生半熟》有感摘录

1.不论房子多大,工作室在闹市还是山里,他们每天专注的,就只有手头这一桩事。对于未来,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能无限接近自己所在领域的大师级境界。

2.自由舒适的日子过久了,与繁忙焦躁的日子过久了,结果一样都是厌倦。

如果你很确定自己想过的生活,还有一件能打发余生并乐在其中的事可做,就算忽然中了大奖,每天不还是这样子过。

3.人生大多数东西,没得到时以为得到了该有多幸福啊,可真得到了又觉得不过如此。在想要的欲望和得到后的无聊之间不停切换,一生就过完了。还有少数人得以跳出这套路,其中有一位,半生沉浮之后跟我说过一句话:人生在世,除了修行,别无他路。

4.接近自然让人心生满足,让人明白什么叫“自然的疗愈力量”,继而让人无比感激这福报。

5.向内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取决于精神质地、关系,以及有没有日积月累地降服内心。甚至日常来看,仅仅是有没有晒到足够的太阳,有没有饱足地睡上一觉,也能影响人对幸福的感受。

6.伍尔夫说,一个女人要能持久地专事创作,需得有一笔供给自己独立生活的遗产,以及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7.《无问西东》,沈光耀母亲对儿子说:

“我们想你,能够享受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

“你一生所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

8.雷蒙德·卡佛写过:

“我们能够带进坟墓里去的,归根结底,也只有已经尽心尽责的满足感,以及拼尽全力的证据吧。”

9.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说:“一个彻底坦诚的人,是无坚不摧的。”

10.人设的脆弱,正因其对自我和他人的不坦诚。

11.尼采的总结:

“人生最艰难的时候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12.孩子长成一个完满的人,该有的内核:

1)内在的小宇宙不被压抑——活着的自主动力。

2)一生仰赖的对学习和求知的兴趣不被损害——一个人可持续成长的能力。

3)与人交往的动机不是出于比较和竞争——容易发展出亲密关系。

4)有一副好身体和伴随一生的阅读习惯。

13.什么是解脱痛苦最好的方法?

活在苦中,也活在乐里;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活在当下那一刻,斩断过去的忧愁和未来的恐惧,得到真正的自由。

14.不论身处什么境地,一个人没有任何条件时,就只能比别人更勤奋,以此获得最初的成长条件。

15.老年时的平静柔和,依赖于一路上获得的智慧,需要从中年开始就练习戒与定。

他必清楚自己是谁,要做什么。确定不做的事、不涉猎的领域,懂得收敛对它的欲念。

两个小实践:

1.找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先静坐(静坐时间依从平日习惯而定)。然后拿出一张纸,从纸的最顶端开始,一一列下你今生想要做的事,无论它多么荒谬、不可思议,也不要停下,只是持续地写下它。直到,那个你灵魂所向的事出现,你会痛哭流涕。

2.尝试服气辟谷,道家养生法。至少需连续七日,不食五谷果蔬,每日可服枣两枚或枸杞几粒,饮水少许,靠调整气息,吞津服气来将天地能量转化成身体所需。

七日辟谷结束,看看身体是否会出现反应:久拖不愈的右肩疼痛消失,皮肤白皙红润,异常光滑;体力精力剧增,每晚睡下去,第二天早上天刚亮就自然醒,身体轻盈而兴奋,像吃了千年人参;不时感到想要飞起来的愉悦。

你可能感兴趣的:(《36岁,人生半熟》有感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