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曼卡片盒思想在建立笔记本体系中的应用?



本文主要讲卢曼卡片盒思想在建立笔记本体系中的应用?




卢曼生活在德国,全名是尼古拉斯卢曼,他是一位社会学家,之前做过公务员,就是朝九晚五,在这个工作之余他开始研究这个哲学,组织管理学,还有社会学。


在研究过程当中,他读到任何有用的内容,他都记下来,一开始他的笔记方法也是用各种笔记本,然后把内容分门别类的记录,后来他发现这样弄下去有问题,就是光做工不出成果,慢慢地他就自创了一种方法叫卡片盒,英文是Slipbox,就是类似抽屉里装满卡片的划盒。


卢曼用这个卡片创作的方法创作论文和专著,30多年时间他出版了大约有60多部著作,学术论文有数百篇,还有一些翻译作品,到他去世之后,后人整理他的思想,还出版了好几本的著作,所以人们被他的这种高产给震惊了


其实卡片创作并非卢曼专属,我们在写作系统课程里面提到过的纳伯科夫,钱钟书、李敖,还有梅照中夫这些人也是用卡片创作。




只是人们将鲁曼的创作方法做了更深入的研究,甚至刊发了slipbox卡这样的卡片工具,甚至还有人专门写了一本书《How to take smart note》,详细地介绍了鲁曼的卡片和系统。




那这个卡片盒究竟是什么呢?卡片盒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临时卡片,临时卡片它的时效性比较短,比如大脑中一闪而过的灵感,或者是一些想法,也或者说是读书时的一些心得感想,都属于这个临时卡片。临时卡片的关键是要及时的捕捉转瞬即逝的这些灵感的火花。


第二种是文献卡片,这里的卡片它要有上下文,你得知道它的出处在哪里,方便你进行一个溯源,同时你要知道这个做笔记,它不是摘录,而是对文本的浓缩重写,你要尽量的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来变成你的素材


第三种是永久卡片,一张卡片说清楚一件事,这里的卡片是可以复用的。


卡片和其它卡片建立一些联系,就可以生成新的卡片,也可以组合成文章,变成一本或者是多本书。《How to take smart notes》这本书告诉我们,卡片创作的本质就是节点和织网,节点可以理解成将收集的信息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变成你的一个个素材,这些素材可以是一流的范例,也可以是你加工过的知识模块。节点越积越多,你可以把这些节点给它串线,线连接成面,面再组合成立体的知识网。这个最关键的点就在于织网,你把相关的节点给它串联在一起,织出不同的图案,那你就完成了创作。




我们可以从节点和织网来理解见感思行就是节点,是带入情绪,就是训练这个织网能力,就是运用这个知识点,在一张卡片里面串联起其他的相关卡片,把一件事情讲透彻,这样的话,你做一次工就可以复用这张卡片了。


一张见感思行卡片,它里面涵盖了这个节点知网,那完成这样的卡片,你再去拼图,就可以去构建你的知识网络。




这里提到了两点,一个是见感思行卡片,另一个是用写好的这些见感思行卡片去拼图,通过这样的卡片去构建你的知识网络。


那通过上述分析,卢曼卡片的思想也可以融入到见感思行里面,我把它总结成了两块,一个是见感思行1.0,另一个是见感思行2.0。


见感思行1.0就是对信息的一个粗加工,我们把卡片的这个核心要点作为标题给它提炼出来,见就是摘录原文复述一下,然后通过超链接的形式来备注上来源。然后通过提炼这个脑海中想到的这个关键词,把感受和思考快速的记录下来。这里融合了卢曼的临时卡片和文献卡片这两个要素。




见感思行2.0是永久笔记,也就是对见感思行进行一个精加工,我们对粗加工的卡片,然后再给它进行一个补充完善。在思的层面去主动的建立这个相关的知识的连接,也就是织网,把相关的节点,就是知识点给它都连接起来,那这些精加工的卡片就是你的知识净资产。我们将这些卡片统一的放到见感思行笔记本里面,这个笔记本就类似卢曼的永久卡片盒。




我这里再强调一下,就是卡片盒里面的笔记是不做归档的,我们创作的焦点聚焦在见感思行笔记本里面的这些卡片上面,然后不断的用卡片进行排列组合,生成新的文章。





小结,卢曼卡片盒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记录灵感的这个临时卡片,第二种是注重这个上下文背景,用自己的话复述的这个文献卡片,第三种是形成知识之间连接的这种永久卡片,这是一种递进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一张见感思行的表格对卢曼卡片盒的思想做一个呈现来更好的创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卢曼卡片盒思想在建立笔记本体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