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摘抄

前两天边看这本书边把书中重点内容画了一下,今日做整理如下:

“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不像河鼠、鼹鼠他们,特别是獾,他们受人尊敬,而我却像个笑话。虽然他们说我心肠是好的,也会逗人乐,还说我大方到离谱。’好心的蛤蟆老朋友’,他们这么称呼我。没错,可我这一辈子都干了些啥?我又干成过啥事儿呢?”

“大家对我生气时,我就会不自在,只要能让他们重新喜欢上我就行。”

儿童的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随着这个孩子的身体逐渐强壮,他的情感世界也丰富起来,能量也更加充沛。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其他的因素参与进来,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

“如果这个人确实没有力量,就必须学习顺从压迫者。不然可能无法生活下去。”(这就产生了儿童的几种行为:顺从行为,取悦,道歉,依赖。)

“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

儿童如何释放愤怒:退缩,厌烦,拖延,郁闷,任性,怄气,撒泼,叛逆(由弱到强)

“挑剔型父母”的概念用在其他人尤其是老獾身上,他能想得通。可用在自己身上,想到自己一直在自我批评甚至自我惩罚,蛤蟆就很不安。

“加上它,就形成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这个三位一体也代表了人格的结构。”

“处在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

“没人能强迫别人进入他们的’成人状态’。你只能鼓励他们,就像我一直在鼓励你一样。但我没法强迫你,只有你自己能决定要怎么做。”

“我认为没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比如你在童年时,大概四到五岁左右,你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第二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人生坐标: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

“一切的关键就在于那是’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并非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过程。你不能说’好了,我终于到了’,好像登珠穆朗玛峰一样。你觉得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那就得靠行动和态度持续地为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

“虽然你开始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为,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

“概括而言,他们(高情商的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和不妥的行为。”

“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辩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

“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