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远的背后带领》第一章 不越界

序:

1、了解作者,看到可能性

通过安心好友让我们了解了安心本人,一个活生生的人立在了我们面前,有能量,有追求,她的成长蜕变让人向往,看到生命的另外一种可能。安心离我们不远,她的成功源自自身的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归纳的学习力,以教促学对P.E.T的深度学习,结合自身实践,归纳总结,形成了这本书,并给这本书起了一个有美好理念又接地气的名字,让人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有没想过,自己是否也可以出一本书,在自己领域精耕细作积累丰厚的时刻?我觉得可行!

2、了解P.E.T,学习整理案例

安心的自序概述了P.E.T的精华,也是通过这个窗口,我有了想学习P.E.T的冲动,这是P.E.T的精髓是这本书的脊梁,所有的理念都从P.E.T中生发而来,在一个个案例中饱满绽放。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学习书中的案例法,把日常生活的鸡毛琐碎写下来,书写能让我们有机会从当事人中跳出来,后退一步或站得更高客观地看待发生在身上的事件,或许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明白,问题的根源。

同时,我顺便翻了《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和读《在远远的背后带领》又是不一样的感觉,其中对各个理念的分析更深刻,非常值得学习。好书就是这样,通过一本书可以关联很多书,开始读了,喜欢上了,会有点停不下来,孩子阅读同样如此。

第一章:

1、为什么有中国式界限

说到中国式界限,或许是我们大家的痛,我们意识里有界限的时候确实相对较少,尤其是像我从小生活在北方,接受传统教育的人,界限的意识更弱,在社会场合,相互尊重可以做到,但在家里所有的问题都一览无余。看这一章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是我们中国式界限呢?外国人没有这个难题吗?好像他们确实少一些,他们更注重个人权益。在听世界历史的时候,这个点解开了。

我们从古至今至少在改革开放前,我们是一个宗族社会,熟人世界,个人的家庭的难题都是大家族内解决,以前的政府机关也只是到县一级,没有治理家长里短的居委会。所以,在大家族里,我们是一体的,你的事也是大家的事,离开群体我们没法好好生活。但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我们进入到了现代社会,由熟人社会来到了陌生环境,法制面前人人平等,相互尊重界限才逐步建立,在这方面我们国人与西方相差的是城市化几百年。所以,在意识上,我们界限弱不怪我们,这是骨子里的东西在作怪,愧疚感对成长也无大益,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安心在文中从明越界到暗越界理得很透彻,从知道到做到,有差距,但也是可以实现的,刻意练习,小步前进,在坚持下会做到的。

2、你做过什么明越界或暗越界的事吗?

回想下我也做过很多越界的事情,看到好的内容也分享给先生,希望他也加入学习一同成长,于是在他继续游戏而且还拉着孩子一起游戏时,我就来了:家长是孩子的榜样,言传身教,你这样做我们孩子怎么办?结果先生很沮丧地回我:“你说的都对,我就是不想听!” 回头看这个事情,是我越界了,我管到了他人的事情,但能不管吗?当然不!

安心说,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虽然在远远的背后,把成长交给了孩子,但带领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只靠本能反应啊,还需要社会性学习。怎么不越界还可以带领到呢?这可以参考P.E.T的行为窗口、问题归属理论,谁的问题谁负责,供大家参考。

还有一点建议是,大家在应用时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大人跟着孩子陷入到事件当中,我们可以跳出事件来看,看到问题背后孩子的需求,作业没做是因为什么呢?乱发脾气是自己情绪的积压还是常规性的家庭环境下的模仿?我们希望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做个安静礼貌的可爱孩子,这是我们大人的需要还是孩子自己的需要,我们做孩子的园丁还是木匠?面对孩子我们说:“我爱你”时,其中我是主语,还是你是主语?

书中说被尊重安全感足的孩子是有能量的,在孩子能量不足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先考虑下给孩子的水桶先加满?我的老师说,孩子的作业有问题,习惯不好,那他餐桌上肯定也表现不当。从孩子的生活入手,餐桌礼仪入手,能坐下来好好吃一顿饭时,能把书包衣柜整理好,作业自然也不会差。尤其是低龄段、低年级孩子,这个方法很必要。

我家哥哥小二,日常也有很多问题,但这一年来,基本都是在调整习惯,坐餐桌上安稳吃一顿饭,开灯后随手关灯,鞋子放鞋架上…… 作业完成后规整好。当我们和孩子聊这些小日常时,孩子抵触也比较少容易配合,如果天天就事论事说作业,抵触情绪很快就来了。

3、如何看“期待”

在我的印象中,期待是个褒义词,它和愿景,未来,计划相关,是我们向往美好的表现,生活要有期待,要不看今天是今天,哪里有什么盼头,怎么给灰色现实的自己以向前奔的能量?但……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当期待过大时,远远高于自身能力时,我期望成为直播超级带货达人,那不仅让自己失落,还会让我没有勇气直播,明显做不到嘛,还不如不做,何必给自己难堪呢?期待过大,压力过大,必然伴随失落,这是有条件的,适当的期待会给自己以动力,比如10分钟时间录制一个小视频,跳一跳还可以做到。

我期待把读书会做好,大家每个人都各有所得,这是我对自己的期待,但如果也是你的期待,你秋虹带读书会,必须把这个事做好,必须让我有成长,让我亲子关系有改善,那么这个期待就是操控,就是越界,因为你把你的期待强加到了我的头上。如果一定要一个结果,那也是我们共同努力后的成果。期待的主语是自己时,才有动力去行动。当期待变成我对你的期待他人是主语时,操纵就紧随而来了,离美好也远了。

期待不是管孩子的工具,也不是明天的计划,是未来的愿景,在远远的背后带领,我的理解是,大人可以借助好的沟通方式,把自己的期待转换为孩子自己的期待,由内而外地生发动力,这或许是“期待”能给我们带来的帮助。

举个例子,高燕定的《人生设计在童年》(暂不讨论书名问题)中,高燕定也很期待女儿高倩读哈佛,但他没有直接说,而是带着女儿去哈佛参观学习,激发了高倩自己想念哈佛的内驱力,这样的期待虽然也有越界,但转化为孩子自己的念想时,也是可以哒~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孩子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远远的背后带领》第一章 不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