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竞酒店,谁去那贡献了“第一次”?

文|张书乐

作为游戏周边衍生产业,电竞酒店几乎注定和它的小前辈电竞馆、老前辈主题网咖一个宿命。

比如电竞馆,2016年爆红,甚至引来了王思聪和电竞第一人Sky的间接投资。然后,2018年末,这家本质上来说是轰趴馆+电竞馆的复合体,就倒下了。

没更多客源,是其倒下的核心原因。没更丰富的场景,是其没进一步被投资的关键所在。

此类产品的晋级路线也颇缺乏想象力,就是将2000年代乱糟糟的网吧,进阶为2010年代标准化的网咖。


2015年,配合电竞热和直播热,电竞馆崛起!

另一个升级则是将杂乱无章的客流,通过电竞赛事和活动,来达成稳定流量。

于是乎,此类电竞馆的场景,除了更专业以外,也就变得更贵,此外也被牢牢地限定在了学校周边。

不为别的,只因为如此热衷电竞赛事和活动的稳定客流,大体就在大中专院校之中。

相对中学生有闲和有钱,但数量有限。其场景容量较之网吧更为薄弱。

尤其是占据中国电竞工作用户职业分布前三强的21.4%、16.8%和12.2%的企业普通用户、专业技术人员和自由职业者们(艾瑞数据),很难在电竞馆的场景中,找到更多的存在感。

曾有多个去过电竞馆的朋友分享经历,总是先表扬一番硬件设施如何高大上,远比2000年前后去的网吧要强大;但随后总会有点悲催的说:都是半大不小的学生,光看新奇的眼神就能把油腻的自己给赶出去。

更关键的是,尽管电竞用户月收入中,3千以下的占比45.3%。但3千到5千的占比也有24.6%,此外个人月消费在1000-3000元的占比最高,达到54.1%。

轰趴馆的设定恰恰尴尬了,来的大多是3千以下收入的用户,而且学生大多数收入来源都是父母的资助,本质上其实算不得月收入,更加谈不上在占比最高的电竞用户个人月消费中分一杯羹。

于是,作为又一轮迭代的电竞酒店场景,就这样被打开。

尽管面向的还是30岁以下年轻人,布局也和电竞馆相似:在高校周边或热门商圈。

但“消费升级”的雏形,倒是有了。

高速宽带、专业电竞显示器、人体工学椅、HIFI耳机……

这些大多比常规网咖更偏向于电竞的标准化硬件,只是一个侧面。有间房、三五张床,则可算作是网咖的VIP包间升级版。

至于“电竞吃鸡四人房”“电竞LOL五人房”里面贴着各种招贴海报与摆放了一些极有可能是山寨品公仔的主题房,就算是对早就消散在记忆中的游戏主题餐饮们的致敬了。

至于“电灯泡三人间”“绝地兄弟四人间”“峡谷争霸五人间”之类的个性化主题房名头,就只有电竞玩家才能够最了解个中三味。

还有什么?价格特征也颇为亲切。由于大学生和刚刚步入社会的中青年消费能力不太足,因此全国范围内电竞酒店的人均价格都控制在100元左右。

实质上,一间房200元起步的价格,已经超过了一般酒店的标准。

当然,三人间、五人间的分摊下来,也就不那么让这部分人群感觉过于囊中羞涩了。

可场景问题依然无解。

有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电竞酒店数量已达400家以上,但看似如火如荼,却难掩此类酒店大多只有三五间房的小体量尴尬。

一言以蔽之,为何一定要去酒店开房和开黑(游戏术语,即组队)?

此外,手游向的电竞玩家,在电竞酒店里干嘛?

自带手机,就为躺着玩游戏吗?

如果一味的强调年轻人社交场景,却没有更多展示的电竞酒店,显然和前辈们一样,难以走远。至少现在看来,已经有点黄了。

张书乐 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互联网和游戏产业观察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竞酒店,谁去那贡献了“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