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译》第十四章:道莅天下 各归其位

《道德经新译》第十四章(国篇第五章)

道莅天下 各归其位

(原第60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注解】

1、烹小鲜:烧煮小鱼。烹,烧煮。烹小鲜如执道柄,即把握好温度、时间等综合要素。

2、莅:临,这里引申为以道为主导。

3、其鬼不神:鬼,指专门走后门的、进行暗箱操作的人。此句意为让鬼不起作用。

4、其神不伤人:神,指掌握国家法律、法规的办事人员。此句指让“神”有法有依,不难为民众。

5、非:不唯、不仅。

6、圣人亦不伤人:圣人,指进行道德批判的人。此句指在道德的至高地对他人进行评判。

7、两不相伤:没有伤害者,也没有被伤害者。

8、归:归附、依归。

【释义】

小鲜若烹好,就要把握好平衡点,以道来治理天下,则鬼显其身(不神),神显真形(不伤人),圣显其德(亦不伤人);没有伤人者,也没有被伤害者,都归于德。所以道行天下,皆交于德。

【释意】

这一章承上启下,当一个国家的民众已经进入了“小国寡民”的状态,自得其乐,那么治大国当然若烹小鲜。如何达到这个境界呢?一是“其鬼不神”,社会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鬼太神”,鬼的存在意味着国家的治理给了鬼操作的空间,这是一切混乱的根本。当社会人人平等,各守其道,鬼就不神了。二是其神不伤人,神不是高高在上的,神是广大集体意识的显化,需要为集体服务,如果神脱离了集体,反而对集体形成伤害,则神将“不神”。其三是圣人“治己不治人”,不做道德批判,而是以身作则,成为活的教导,其他人自然会效仿圣人的言行举止。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鬼神当道、圣人批判,这个国家就危险了。治理国家要让鬼神无处遁形,把鬼神的能力还给人。

《道德经新译》第十三章(第四章国篇)

小国寡民 安居乐业

(原第80章)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

1、小国寡民:一人一国,或者由以几个人的家庭可称小国寡民。

2、使:即使,引申为使得,造成某种结果。

3、什伯之器:伯,同陌,指各种各样的器具。这里指已经不再使用的器具,如之前耕地用的犁耙等农具。

4、轻死:以死为轻,意为生活太艰难,比死相比,活着比死更难,是为轻死,不怕死、想死。

5、重死:与轻死相对,活着太好,不想死(珍惜生命)。

6、徙:迁徙。

7、舟舆:木船、马车。

8、陈:陈列。

9、结绳而用之:指信息化。

10、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吃得好、穿得美、住得舒适、欢乐是常态。

【释义】

随着科技和商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将进入小国寡民时代(即一人一国时代),原有的各种家用农具器具(如旧时的犁耙,木推车)都不再使用。原来各种让人因生活所迫而不得不迁徙的制度都废除了。不需每日舟车劳顿,不需为强盗而兵甲相见,人们进入大同时代,就甘其食,美其服……邻国(隔壁邻居)每天见面,甚至听到彼此房间声音,但直到老死,也没有交往。

【释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进入一人一国的时代。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构建了一个自我的“关系网络社会”。与此同时,许多工作将被机器替代,现在用的工具,很快就会被淘汰。未来组织会逐渐去中心化,其核心的任务是建立能够支持每个生命成长的创造和体验的系统;如果集体意识需要,一个组织形式就会诞生。组织的功能不是管理,而是创造一个新的平台与体系,这个体系能够支持每个生命成长的创造和体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新译》第十四章:道莅天下 各归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