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因思念而起,随鸿雁而飞,飞向石头城里的如花美眷!

“鸿雁传书”的真相其实并不浪漫,因为它背后其实是一个悲壮的爱国故事:苏武持节北海牧羊。历史上,苏武被匈奴单于囚禁在北海牧羊几十年。相传是一只大雁替苏武传书,人们才知道他还没有去世,还持节放牧北海。最后,汉朝使者以此为借口,成功解救了苏武。此后,“鸿雁传书”的悲剧感逐渐淡漠。

文人们对其加以演绎,“鸿雁传书”的故事就变得美好起来。实际上,苏武有没有让鸿雁传过书信,为未可知。可是,在文人的艺术创造下,人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鸿雁传书”的背后应该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于是,李清照说“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王湾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今天,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词就是一首和“鸿雁传书”有关的词作这首词作就是苏轼的《水龙吟 雁》,因思念而起,随鸿雁而飞,飞向石头城里的如花美眷。

水龙吟 苏轼(宋)

露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寥唳。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米。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

须信衡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

此时的苏轼刚刚结束了黄州的流放生活,被朝廷调往汝州。汝州离北宋的都城汴京很近。在这次调动中,苏轼虽然还是团练副使,但是因为汝州离北宋都城汴京很近,所以这次调动对苏轼而言将不再是待罪之身,而是赋闲待用。苏轼心情舒畅,于是兜了个圈子,沿长江下,爬庐山,下九江,上金陵,后离开金陵北行。北行路上,苏轼思念起了留在金陵的妻妾,于是写下了此词。

上阕中,作者化身成一只秋夜南归的鸿雁,表达了自己获得自由的愉悦轻松心情。前两句“露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寥唳。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引出了词作的主角“一只南归的鸿雁”,此时的天气已是深秋,鸿雁南归,声音凄清高远。深夜时分,银河皎皎,灯火寂静,鸿雁南归的声音传来了。

紧接着,“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米。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写出了鸿雁南归的目的地“潇湘江水边上”,那里远离人烟,安静无声,水草丰美。这样的家乡才是鸿雁真正想念的地方啊!作者心中的“家乡”不也是安定无忧的地方吗?

上阕最后一句“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鸿雁一路飞了很久,好几次看到平野都错以为是到了家乡,想飞下去,可是一阵狂风吹来,又不得不继续飞行。鸿雁的南归不就像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后的心情嘛,一直都想寻求一个安稳的地方寄托余生,可是却总不能遂心愿,四处飘零,不断遭到贬谪。狂风起,鸿雁惊,苏轼也惊!

下阕写思妇鸿雁传书寄托相思。鸿雁就像远方未归的征人一样,他的家应该在衡阳。鸿雁南归成群结队,应该不会寂寞。可是思妇却十分想念远方的丈夫。此时,月明星稀,潮水澎湃,石头城里正有一位佳人泪水涟涟。她想起征人的征衣还未捣练,心情欲发悲伤。万里云外有征鸿,思妇看到征鸿自然就会想起征人。

在下阕中,只有最后一句是写到“思妇”。此前“须信衡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都是为这位“思妇”作铺垫。鸿雁南归本是自然现象,可是在思念征人的思妇眼中,这是相思,这是别离,这是寂寞和忧愁。万里之外,有征人,也有思妇。征人看到鸿雁想起了家中的妻子,家中的妻子看到鸿雁就欲发思念远方的征人。

无论“鸿雁传书”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恋人之间的相思却是美丽又哀愁的。在有情人眼中,哪怕远隔千山万水也阻挡不了彼此的思念。“鸿雁传书”不过是人们一个美丽的梦罢了。苏轼这首词即使如此,不过是因思念佳人而借鸿雁寄托相思,随鸿雁而飞,把一片相思托鸿雁寄给石头城里的如花美眷。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首词因思念而起,随鸿雁而飞,飞向石头城里的如花美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