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兹杰拉德
菲兹杰拉德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能维持正常的行事能力。
这就话的英文原句是:
the test of a first-rate intelligence is the ability to hold two opposed ideas in the mind at the same time, and still retain the ability to function.
很多人误以为这就话出自《了不起的盖兹比》,是因为这部小说的盛行。这位短命的美国小说家,一生的著作不多,但,这一部,也足够了。
我找到的原文出处是在1936年的美国杂志 ESQUIRE(这本杂志的中文名称是时尚先生) 中,由菲兹杰拉德供稿的三部曲,分别刊登在二月、三月和四月出版的杂志上。
这句话源自2月的文章:The Crack-Up。
此时的菲兹杰拉德正处于人生的超级低谷期,感染肺病、抑郁、酗酒加之妻子的一病不起,正在摧毁这个伟大的作家的一切。他奋斗着,坚持了4年。1940年,菲兹杰拉德与世长辞,年仅44岁。
回到那句话。
相反的想法常有,我们本来就是矛盾的集合体,情感与理智的纠缠总是在to be or not to be之间。但是,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后半段,“维持正常的行事能力”。
我们习惯于用一把标尺来衡量这个世界。
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实,我们从未长大。从孩提时代,我们就将人区别为好人和坏人,事情分为好事和坏事,心情分为开心与不开心。
成年人貌似有了对世界更为深刻的认识,在黑与白之间增加了灰度,但是,在遇到具体的事情上,我们还是习惯于用一个标准来评价。
当我们发现一把锤子之后,似乎满世界都是钉子了,这把锤子可以扫清一切的障碍。
当年,当一曲跟着感觉走响彻神州大地,我们学会了活在当下;如今,人们普遍焦虑,然后,精英们给出的智识是活在未来。
貌似我们只能选择一个,要么这样要么那样,否则我们就会迷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迷茫的原因在于我们对于一致性的追求有着极端的痴迷性。
如果你可以和孩子在做之前取得共识,那么,TA会按照之前的约定完成。如果没说好,你想让TA起床叠被子,天呐,太难了。
我们在买一个东西之前,会货比三家,仔细对比参数,相关的性能分析。但是,当我们实际将这些东西拿到手里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个就是最好的。
心理学家们做过实验,只要赌马者下定了赌注,那么TA们会对自己选择的马信心倍增。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时不时地欺骗自己,好让我们的想法和信仰与我们已经做出的决定或采取的行动保持一致。
——《影响力》 罗伯特.西奥迪尼
一旦我们认为某个原则是对的,那么,在一致性的要求下,我们会用这一原则实施大多数的事情。当得到的现实和我们的预期不符合的时候,我们会给予解释,将这种现实合理化,将其与我们的认知匹配起来。
就像那个赌马的例子,当人们选定了某匹马之后,如果它没有获胜,人们总是将原因怪罪于赛道啊,别的马的冲撞啊,天气啊等等,是外界因素导致的。反正,自己之前的想法是没有错的。当人们的行动、想法与现实出现不一致的时候,就会出现压力。对这种现象,著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提出了经典的“认知失调理论”:此理论为Festinger于1957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所提出。
认知失调论的基本要义为: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须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状况,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其一为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另一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借以彻底取代旧认知,从而获致心理平衡。此理论于性质上为解释个体内在动机之主要理论,故而被广泛用以解释个体态度改变之重要依据。
—— 利昂·费斯汀格
个体为了重新达到平衡,采取了否认或者重新修正认知的方式。
无论如何,这都是保留一种观点在思想中的模式。
和菲兹杰拉德所提到的同时保留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并且还能维持“正常的行事能力”,还是有着一定的层次的差距的。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强调的是“一流的智力”,而我们只是泯然众人矣。
薛定谔的猫
世界上最著名的狗,可能是巴甫洛夫的狗吧。那么如此说来,最著名的猫或许就是薛定谔的猫了。那只狗的代价是没吃的也得流口水,那么这只猫就惨多了。它被提及的状态是:不死不活的叠加态!
当海森堡于1927年3月23日在《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不确定性原理”之后,整个物理学界,不,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整个世界都被改变了!
在此之前,奠定物理学大厦的是牛顿的力学原理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无论他们的具体的理论是什么,其中有一个基本的核心假设,那就是所有的事件的发生都是有规律的,只是有些我们还不知道而已。
随后,就像当年爱因斯坦挑战牛顿那样,爱因斯坦自己的挑战者也出现了。
玻尔和海森堡等人的理论彻底的颠覆了这条规则。
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所有的事件的发生都是概率的,这个宇宙的指导原则是概率论!
当科学家们在观察微观粒子的时候,比如电子,发现其位置和速度是无法同时测定的。
测量一个电子的位置?好,我们派遣一个光子去执行这个任务,它回来怎么报告呢?是的,我接触到了这个电子,但是它给我狠狠撞了一下后,飞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它现在的速度我可什么都说不上来。看,为了测量它的位置,我们剧烈地改变了它的速度,也就是动量。我们没有办法同时既准确地知道一个电子的位置,同时又准确地了解它的动量。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曹天元
有人反驳道,这是测量的问题啊,是因为我们无法精确的同时测量位置和速度而已。
而海森堡之后从数学上进行了严格的推演,他最终确定,这不仅仅是测量问题,这是本质所决定的。
随后,海森堡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了“海森堡不确定原理”,正是这个原理,成为了量子力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再然后,波尔和海森堡又向前走了一步。
量子论认为在我们没有观察之前,一个粒子的状态是不确定的,它的波函数弥散开来,代表它的概率。但当我们探测之后,波函数塌缩,粒子随机地取一个确定值出现在我们面前。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曹天元
这一理论彻底的激怒了决定论派的另一个大牛,那就是薛定谔。于是,他提出了那个著名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
(我能力太浅,就这个问题说不清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百度,上面好玩的解释有很多。)
于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爱因斯坦和波尔这两大领军人物就很多量子论的基本原理展开了你来我往的争论。
直到1982年,法国的奥斯理论与应用光学研究所通过实验,彻底的证实了波尔的正确,这一次,爱因斯坦,输了。
宇宙也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所以,宇宙变成了不确定的了。
也许,从宏观上,我们还是需要听从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但是,当面对微观粒子的时候,还是听玻尔他们的吧。
中国古代的先哲们
这个世界上,很多的道理都是相互矛盾的。
你是该选择打工还是创业?
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是应该迎难而上还是曲线救国?
我们是该援助非洲还是该解决国内贫困人口问题?
面对别人的挑衅,我们是应该打回去还是抱持着不和傻瓜争论的原则?
这些问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起来,总是有支持一方的道理的。
但是,选择,在你手上。
中国古代的先哲们,似乎比菲兹杰拉德更技高一筹。
他们不但可以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而且,可以将这些“相反”统一起来,别说“正常的行事”了,简直就是登峰造极。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
老子说万物都是有阴有阳的。
阳气扩散升腾,但会散尽;阴气收敛下沉,但缺乏动力。
当二者结合时,在阴阳的互相冲击和协调之下,才能和谐,于是万物才能生长。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原文的理解喜欢的同志们可以自己百度下。
我的理解是“质”当本性讲,而“文”则当文化,礼仪。理智或是符合社会规范的一种外在表现。
当本性战胜了理智,那就是粗野的;当理智过多地克制了本性,那就是迂腐的。
如果可以在情感与理智之间找到恰当好处的结合点,那,你就是君子。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传习录 下卷 钱德洪录》 王阳明
就像那句歌词:路边的野花为谁开又为谁败?
有人问王老先生,一株在深山中独自开落的野花,与我心有何干?
王老说:你没看这花时,这花和你的心一样寂静;当你来看这花时,此花的颜色就显现出来了。
你看或者不看,它就在那里,但是你看了,就赋予了它价值。
总而言之,世界是复杂的,你别想用一个简单的办法去解决一切问题。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