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我最想推荐给父母的书,那其中一定有这本《天才儿童的悲剧》。
《天才儿童的悲剧》
有很多好书都让书名给毁了销量,这本书也是如此。如果它改名叫《你所不忽略的童年秘密》、《好童年胜过好学校》之类的名字,估计卖的会更好。
这本书讲的是,童年的成长经历,对人一生的影响。
其实,书名里所指的“天才儿童”,并不是指某方面能力特别突出,这本书也不是写给天才儿童的父母看的。
作者指的是,我们所有人在儿童时代,都得具有特别的才干,才能应付父母对我们的各种要求。
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爱,就知道凡事都要达到父母的期望。渐渐地,孩子不再以自己的感觉为主,他们只求达到父母的要求。这种微妙的心理控制,甚至会不自觉的一代一代传下去。
01
“童年影响一生”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我们中国不就有句老话嘛:“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透过儿童的行为举止,便可以大体感受到,这孩子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但是,童年究竟是怎么影响我们的呢?
有人说,我自己就一点儿都没觉察到童年的影响啊,那是怎么回事呢?
这本书的作者,著名精神分析师爱丽丝·米勒,讲了一个著名雕塑家亨利·摩尔的故事。
亨利·摩尔是当代最知名的两个雕塑家之一,另一个是大家很熟悉的罗丹。亨利的雕塑作品,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他很擅长表达高度精简、抽象的女性形象。
在他的回忆录里,他提到一些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其中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帮妈妈按摩背部,缓解她的风湿痛。
本书作者爱丽丝,在读到这一段的时候,突然对亨利的雕塑有了全新的理解:那些巨大的倾斜着身体的女人,和她们细小的头,其实是一个小男孩的视角。
也就是说,亨利早年给妈妈按摩背部这个微小的细节,被深深的烙印在亨利的意识里。
所以在亨利的雕塑作品里,很多女性形象都是:头高高在上,呈逐渐消失状,而她的背却紧贴在他眼前,呈无限放大状。这完全就是童年视角的再现。
这个细节对许多艺术评论家来说可能毫无价值。但在心理学家爱丽丝的眼里,她却看到“一个孩子的童年经验,可以如此顽强地保留在他的无意识之中。当他成年之后,能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时候,这些早期经验,便成了他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
02
其实我之前并不了解雕塑,也没看过亨利·摩尔的作品。看完这一段,我去找了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发现果然如此:他的很多作品,都和母性主题有关。有的是母亲坐着的形象,有的是母亲抱着孩子的姿态。
这些雕塑作品的观赏视角,往往是仰视的:身体非常巨大,而脑袋显得很远、很小。
我找了几张亨利·摩尔雕塑作品的照片,你可以欣赏一下。
《穿褶皱衣的坐女像》
《斜倚的母子》
《母与子坐像》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爱丽丝·米勒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可以一直保留在他的潜意识当中。甚至在他创作自己艺术作品的时候,都不知不觉受到这些经历的影响。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影响都是积极的。
03
这本书还讲到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有一位爸爸,特别喜欢给心爱的女儿讲恐怖故事。
毫无例外地,他每次总是先嘲笑女儿的胆小,然后再告诉她:“这只不过是个编造的故事,你不用害怕、有我和你在一起呢。”
这个爸爸明明非常疼爱他的女儿,为什么他总要吓唬女儿呢?
原来,在他小的时候,总是被有精神分裂症的妈妈吓到,但又没有人对他做出解释。
他安抚女儿,其实是在安抚童年时的自己,给那个幼小的自己一直缺失的保护、解释、安慰。
然而,他经常把女儿吓坏这件事本身,却是在无意识的重复他童年的心理经历:“为什么这个我爱的人,却要把我吓得要命?”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封闭的、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密室。
在那个密室里,可以找到自己童年创伤的所有道具。
而受这个密室影响最深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
04
今天我跟你分享了《天才儿童的悲剧》这本书上的两个故事。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最近正在重新再读一遍,因此,以后也少不了要再向你分享讲述。如果听完我的讲述,有哪些触动你的部分,也欢迎你给我留言。
最后,我想回过头来小结一下。
前几天我做了一期节目,主题是,做“60分的妈妈”,也很好。说的是,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爸爸妈妈不用做的太完美,留一部分空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天性成长。
今天我想跟你谈的会更深一些。因为我想邀请你,对自己熟悉的模式进行反思:我这么做,和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系吗?
这件事之所以让我这么动情——可能是生气、也可能是伤心或害怕,是因为它勾起了我的哪些童年经历呢?
我们常常希望,自己能做的再好一点,能改掉一些自己身上不喜欢的特质。
其实,改变的前提是觉察:很多心结只有被看到了,才能放得下。
也只有清楚的看到了自己行为的内在模式,才能给孩子一个温暖包容的原生家庭。
好,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所启发!
公众号:初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