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万字的稿子打了水漂:厉害的人,都会用这3步准确识人,远离忽悠

文 / 董小琳

“这样,我先把这个人的联系方式给你,你们沟通下。”

“好的。”

在父母那辈,合作的双方一般都要见个面、聊一聊、谈一谈,最后敲定细节再签个合同。

到了今天,这个过程的80%,都能在线上完成了。

尤其当即时聊天加上了在线支付功能后,我们的生活方便不少。

但也带来了新的烦恼——

一位家长给孩子买药,把药费发到了医院患者群里。结果被他人错领,对方随后退群,彻底失去了联系……

如果是面对面,肯定不会出现这种失误。

于是就有人说了:就不能相信网上的人,在线转账就更不靠谱!

那如果有人说自己不会在线支付,没有电子账户,恐怕会被看成“稀有品种”“远古人类”。

更何况,前几天我去医院看病,护士告诉我说,下次最好在网上预约,挂号、缴费也都可以用手机完成。

不夸张地说,离开互联网,很难在今天的社会生存下去。

可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线上沟通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们避免被忽悠呢?

一、线上or线下,你会怎么选?

刚才说了,这个时代的大量社交,都是发生在线上。

我们新认识一位朋友,很可能是从加微信开始的。

在线上聊过一阵,再相约线下见面。

更有可能的是,由于所在地区不同,你们还没见面,就先开始合作了。

就像现在的很多新媒体写作者,对这种合作方式肯定不会陌生。

去年12月,有个人加我微信,自称是某出版社的编辑,在找写图书解读稿的作者。

我和她聊了几次,选了一本书,就开始写稿。

3周后,交了稿子,对方反馈审核通过。

然后,直到今天(大半年之后),稿费一直不见踪影。

除了埋怨自己不小心,我会就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拒绝所有线上合作吗?

显然不会。

而且,如果要在“线上or线下合作”二选一的话,我很可能还是会选择线上。

为什么?

虽然线上沟通容易出现理解偏差,信息来源单一的问题。

但它还有3个“线下”没有的优势:

首先,线上的表达更加真实。

不管是打字还是发语音,我们面对的都只是一块屏幕。

这就好比两个人隔着一面墙对话,大脑会在不经意间,误认为这个空间是安全的,这些话是说给自己听的。从而在无形中,为沟通加上了一层私密感。

同时,因为看不到对方,你就不会被对方偶尔的皱眉、摊手等动作影响。

这样说出的话,也更接近自己的真实想法。

再有,线上的沟通更容易留存和追溯。

去年,《民事诉讼法》已经明确将电子数据纳入到“证据”目录中。

从此我们就可以凭借真实有效的聊天记录,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

另外,你在网上发布的所有信息,像朋友圈、长短文案、评论文章,只要平台不倒,对他人的影响就会一直存在。

几年前我在网上写的文章,到今天还会收到网友的评论和点赞。

有个HR朋友也跟我说过,在面试时发现不错的人选,他通常会加对方好友。

再通过朋友圈,了解对方的更多“隐性”信息。

这是没有留存、追溯功能的线下沟通,不可比拟的。

最后,线上沟通更方便快捷,能省下很多舟车劳顿。

只要找个双方都有空的时间,就OK了。

因此,线上沟通并不是“洪水猛兽”。遇到骗子,也不应全让互联网背锅。

我们更应该做的是:

1、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

2、在沟通交流中,观察对方的言谈举止(隐性信息)。

3、做出准确判断,开始下一步行动(继续or终止)。

这里的第一步,通过刚才的分析,就基本解决了。

那么,如何通过观察对方,做出准确判断呢?

换句话说,所谓“识人”,到底要看什么?

二、“识人”3要素

如果你的聊天还停留在“你好我好”,“这人说话我爱听”的阶段,下面的内容,请你千万不要错过。

一般来说,认识一个人,可以分成显性和隐性两种。

显性认识,指的是你了解对方的年龄、学历、职务等情况。

隐性认识,则是你能捕捉到对方的心理,甚至能预测出他的下一步行动。

做到显性很容易,而成年人的沟通,必然要达到隐性的层次。

具体该怎么做呢?

你可以从以下3个信号入手,深入观察。

1、对方的自我评价倾向

请注意,这里说的不是对方给自己贴了什么标签,而是要了解他的标签与事实的【偏离度】。

比方说,前几天有人通过群聊,申请加我好友。通过后,互报家门。

对方的头衔真心是“金光闪闪”,其中“畅销书作者”这个标签,引起了我的好奇。

“您是作者啊,幸会幸会!我平时特别喜欢看书,说不定哪天能拜读到您的大作呢。”“偶,我的书一般在海外发行,目前还没有引进到国内的。”

额……我们暂且不论对方的话是真是假。

稍微对出版业了解一些的人都知道,近两年的畅销书,大都是国内外同步发行。甚至有时候,国内会比其他西方引进国家还早。

中国作者的书不在中国发行,可能性真心有点低。

因此,这位网友给我的印象,是喜欢给自己高评价。那么,以后在与他的沟通中,我就会适当地甩掉些水分,从而保持自己的客观立场。

和这位老兄相反,还有一些人加了好友,就简单地介绍自己是“教书匠”“码字人”。

可在后来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十分独特,有自己的独到观点。

即使我不清楚对方的真实标签,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对自己的评价倾向是低估型的。

那么,我就需要带个放大器和对方沟通,才不至于让自己“班门弄斧”。

总之,自我评价倾向体现的是一个人与自己的关系:对方是更容易认可自己,还是否定自己。

细心的你,观察到了吗?


2、对方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说到“需求”,你大概会想到著名的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模型——

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个模型的确很经典,但放在今天的沟通场景中,恐怕有点“不够用”。

比如前两天,一个朋友和我说,他们部门新来了个特别强势的领导,大小事情都紧盯死守。他感觉自己要“窒息”了,就想辞职,问我有没有合适的工作可以介绍。

“你这位新领导,属于什么类型的强势呢?” “强势还分类型?”

没错,如果套用马斯洛模型,“事事控制”的强势是“自我实现需求”的表现。

但知道这些,并不能解决我这位朋友的问题。

所以,下面我再给你一个更实用的模型,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三大需要理论】:

人作为社会动物,有三种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权力需要、成就需要和亲和需要

权力型——追求掌控权和影响力。喜欢 “发号施令”,在意自己在沟通中所处的地位。

成就型——追求有挑战性的目标。喜欢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带来的成就感。

亲和型——追求建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喜欢被人接纳,受人欢迎的感觉。

请注意,这3种类型并不是非此即彼,它们往往同时存在一个人身上。只不过所占的比例不同。你需要做的,就是发现对方比例最大的那一种需要。

比方说,很多新媒体作者早起晚睡地写文几个月,只得到几分几毛的收益,还在乐此不疲地继续创作。这就是典型的成就需要占主导的人。

对他们来说,只要一件事足够有挑战,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就能够忽视“回报”这件事。

而一个权力需要占主导的人,虽然也在追求出色的成绩,但在他们眼中,成绩不过是获得地位和权力的手段。

最后,被亲和需要主导的人,往往会为了避免发生冲突,而适当放弃自己的利益。

好,我们再来看下刚才那位“强势”的领导:在“事事关心”的背后,他到底要实现什么需求?

如果他总把“这个项目是个挑战”挂在嘴边,很有可能是“成就型”的人;

如果他总说“领导对这件事十分关注”,那“权力型”的人概率比较大;

最后,从我朋友“要窒息”的感受来看,对方是“亲和型”的可能性不大。

分析到这,你再有的放矢地提供给他“最想要”的结果,就自然走出了“被逼着做事”的坑了。

探知对方的真正需求,你就掌握了沟通的主动权。


3、对方掌控情绪的能力如何?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情绪激动地发圈、发博,痛斥他人的“不公”,诉说自己的“不幸”。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股怨气,喷薄而出。

其实仔细看看,无非是今天公司电梯坏了,明天快递小哥态度不好了,大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这些人,很可能在掌控情绪方面不太在行。他们的情绪来得快,走得也急。

那么,你就要多关注下对方的情绪。给对方一点消化的时间,合作自然会发展得更顺利。

好,现在我们知道了,认识一个人,可以从【自我评价倾向】【内心真实需求】和【情绪掌控能力】3个方面进行观察。

那么,具体到“不见面”的线上,又有哪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呢?


三、线上识人,有哪些简单好用的渠道?

刚才我们说了,线上的信息获取方式比较单一。

所以“识人”的途径也会少了很多。

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对方发布的内容(朋友圈)和即时在线沟通。

其中,通过朋友圈,可以观察出对方的【情绪掌控能力】和部分【自我评价倾向】。

而与对方聊天,则更容易了解到他的【内心真实需求】。

但是,有一点请你一定要注意:

有的人会因为工作需要、对互联网的信任度,而刻意减少发送,或者定向发布一些信息。

比如有的单位要求员工必须定期发公司的宣传文案,并将其列入考核指标。

那你在观察时,就要主动剔除这些内容,以保证“识人”的准确。

总之,每个人都是复杂的矛盾体。

我们很难简单地把对方划成“好坏”“黑白”。

只有通过【自我评价倾向】【内心真实需求】和【情绪掌控能力】3个方面深入观察,了解对方的隐性信息,我们才能得出更准确的判断,从而让合作沟通顺畅发展。

至于在线上还是线下,你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

如能两者结合使用,效果更佳。

千万别嫌麻烦,认为跟着感觉走,照样能在网上聊天,线下合作。

我以亲身经历的追稿费“血泪史”向你保证:前期多花点心思识人,能为你节省后期成倍的沟通时间和精力。

认真生活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如果你想了解我都被哪些用稿平台忽悠过,欢迎点击关注,私信回复“忽悠”即可。

我走过的弯路,不想你再误入。

一起加油吧~

—END—

关注“董小琳”,500强企业主管,减重80斤的80后宝妈,带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如果我的文字能给您带来一些价值,欢迎转发给您的朋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几万字的稿子打了水漂:厉害的人,都会用这3步准确识人,远离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