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温度与秩序——再游宋庄的思考

十一期间,和艾米一起来到久违的通利福尼亚。听同事说在宋庄有文化艺术节,晚上还有嘉年华和灯光秀,心向往之。

艾米医生不慎病从口入,被几个鸡爪子陷害得了急性肠胃炎。蒙头大睡了首日,在这假期的第二天终于恢复了些许元气。

于是,趁着不深的夜色,我们打车来到宋庄小堡的文化广场。远远就能望到一丝光亮,紧接着就是万丈光柱的扫射。

光柱下,是一处艺术集市。人气旺盛,集市的中央,是一个供人们随着音乐律动舞蹈的绿地广场,更是孩子们的自由天堂。

艺术集市,是新人艺术家们初露头角的舞台。陈列形式非常接近成都锦江两侧的河边地摊——名为地摊,实有高台,安排得明明白白,井然有序。

还记得去年疫情放缓时,地摊经济曾是多地扶持的对象,为国民经济中真正的主体——沉默的大多数谋一条出路。彼时京城的地摊也曾经有过昙花一现的繁荣,但紧接着一篇檄文,就将地摊经济上升到zz高度,于是到了城管大发其威的时刻。不消多时,热闹的地摊集市重现没落的光景。

去年十月我去了趟成都,深刻感受到地摊也可以干净整齐,无碍交通,更是激发城市活力的催化剂。

想当然地把地摊与脏乱差和无秩序挂钩,并粗暴地执法,当然是与人民的实际需求相背离。其背后的逻辑,是各部门的责权壁垒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懒政。

如今看到宋庄的艺术集市,多少有了几分确认——成都式地摊在京城依然可行,只要稍加监管,养成惯性,就不失为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若要与首都功能相称,不妨采用分区而治的模式,远好于一刀切的一禁了之。虽然展台的艺术家多为艺术院校的学生,美食长廊也大多是学生兼职,难言美味,但仍然给原本冷清的街区带来了一丝活力。

在略带西方风情的艺术集市的对面,则是一处有着明显中国艺术特征的市场——一个真正的地摊。步道上摆满了字画和毛笔,街角空地上阿姨们在跳着整齐划一的广场舞。

一条艺术大道,一边是年轻美院学生们的西方式艺术作品集市,另一边是老画家和书法家的东方式字画地摊,不禁令人恍惚之间有穿越之感。

我并不讨厌东方式的字画地摊,虽然凌乱且有阻碍交通之嫌,却仍然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原始生命力,在黑夜中闪着妖异的火光。30元一张的快笔速写,50元一张的马踏飞燕,真正让更广大人民接触到了艺术的熏陶。这种艺术并非空中巴比伦,而是深扎土壤,从人民群众的心底自发地生长着。

宋庄艺术小镇的规划,我也曾经有幸参与,明白其规划定位之高,当得起“中国宋庄”的称呼。但也知道,西方式高品质规划与沉默的大多数民众实际需求和消费能力之间的落差。

今天是我们第二次探访宋庄。与上一次春节期间的荒凉凛冽相比,这一次明显热闹了许多。

来到路边,在一家新开的小窗口前,买一把小串,撸一根面筋,结束了这次艺术之旅。

烤面筋令人惊艳,外皮烤的略微焦酥,内部柔软绵润,没有喧宾夺主的咸湿酱料,有的是充分激发出面筋香味的诱人干料。一把鸡肉串鲜嫩量大,性价比高,仅仅15元就给予了我久违的温暖与慰藉。

城市的温度,从来不在于冰冷的钢筋水泥,而在于每一个人的体温。

城市的秩序,也从不在于整齐划一的牌匾和空荡荡的街道,而在于人们内心的安宁。

你可能感兴趣的:(城市的温度与秩序——再游宋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