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31

传习录卷下




【二四七】良知即是《易》(易理与术数)

问:「《易》,朱子主卜筮,程《传》主理,何如?」

先生曰:「卜筮是理,理亦是卜筮。天下之理孰有大于卜筮者乎?只为后世将卜筮专主在占卦上看了,所以看得卜筮似小艺。不知今之师友问答,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类,皆是卜筮。卜筮者,不过求决狐疑,神明吾心而已。《易》是问诸天;人有疑,自信不及,故以《易》问天;谓人心尚有所涉,惟天不容伪耳。」

但衡今云:“阳明于二家之说,或未之深究。至所云师友问答,以至博学明辨等,皆是卜筮,颇见新颖。要亦辅嗣(王弼,二二六至二四九)‘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之旨。”


[译文]

问先生:“关于《易经》理解,朱熹侧重卜筮,程颐侧重讲理,二人哪个说得正确呢?”

先生说:“卜筮就是理,理也是卜筮。天下之理还有超过卜筮的吗?只因后世之人把卜筮仅看成占卦了,因此把卜筮当成了雕虫小技。却不知我们现在的师友问答里边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类,都是卜筮。卜筮只不过是为了决断疑惑,使我的心变得神明罢了。《易》是向天请教,人有了疑惑,自信心不足时,这才用《易》来向天询问。人心依然有所偏私,只有天不容虚伪。”

释疑:

易以明理,卜以问天。天理良知,本具自然。天道在易,人道在知。天人一道,易知易卜。驭卜以理,喻理以卜。理卜本一,达者无疑。故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

《易》是人与天沟通的学问,而人之本心秉承天命,因此易学实质上是心学,一心至诚,便得神明。

《易》是以天之纯,去人心之侥幸。人或许会心存侥幸,欺骗自己,纵容自己的私欲妄念,但是天不会有丝毫的含糊,凡是不遵循天理的,都会受到惩罚。

如果人心至诚,私欲一起,妄念一动,自己便知不可,何须问天。所以说,至诚如神。


易即是理,心即理,故,心即是易。卜筮即是在既定的现在,推演未来,即是理之用,理在心,心外无理,无理则不能卜筮,即是不能容得伪!伪则不知心。诚是根本,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卜筮的过程,是让你明确判断,当你犹豫不定的时候,下一个决断,让你的心光明起来。“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让你跟形而上的力量结合起来。通过知心、尽性、知天,只要你做良知的功夫,让天理到你心里边来,这样你就“自信其心”了。

天,是不容伪的,人是带着私利的,阳明先生从骨子里认为这种打着各种小算盘,比如你问我明天股票涨不涨什么的,像这种卜筮问天的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慎思、明辨、笃行,这都是在做心的功夫。把自己的心明亮起来就完了,剩下的就“修身以俟天”嘛,你把自己修好了,等着老天爷,一切顺其自然,这是阳明先生的基本态度。


批注:

①朱子主卜筮。朱子著《周易本义》十二卷、《易学启蒙》三卷,皆主《周易》本为卜筮而作。《朱子语类》卷六十六,讨论甚详。


②程《传》主理。程颐著《易传》四卷,目的在说理。《伊川文集》卷五(页十六上),《答张闳中书》云:”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因象以明理,由象而知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


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参看第四条,注四。


④王守仁以“卜筮是理”,反对迷信邪术治病:“病者宜求医药,不得听信邪术,专事巫祷。”(《全书》卷十六《告谕》)反对符咒求雨:“未闻有所谓书符咒水而可以得雨者也,……又况如今之方士之流,曾不少殊于市井嚣顽,而欲望之以挥斥雷电、呼吸风雨之事,岂不难哉!”(《全书》卷二十一《答佟太守求雨》)


净心斋笔录

2023年9月12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