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方法》读书摘要

如果你感受到痛苦,那么,你还活着。如果你感受到他人的痛苦,那么,你才是人。

      ——列夫•托尔斯泰

天启四骑士:瘟疫,战争,饥荒和死亡

瘟疫、战争和饥荒在渐渐消失,这当然是好事。但是,人类在苦难中的感受,以及在其中产生的人生变量,从此也被遮蔽了。这不仅是一个遗憾,更是一种危险。

人性恒常。生活在繁荣、安全和中的一代人,是经受不了人性阴暗面的突然反噬的。

刘慈欣和江晓原教授进行了一场辩论。辩题是,如果世界末日到了,

只剩下他们俩和现场的一位女主持人,“我们三人携带着人类文明的一切,而我们必须吃了她才能够生存下去,你吃吗?”

刘慈欣的选择是:吃。因为全部文明,包括莎士比亚、爱因斯坦、歌德等都在他们手里。“只有现在选择不人性,将来人性才有可能得到机会重新萌发。”

江晓原的选择是:不吃。他的话掷地有声:“如果吃人,我们就丢失了人性。一个丢失了人性的人类,就已经自绝于莎士比亚、爱因斯坦、歌德……还有什么拯救的必要?”

战争机器一旦开动起来,发动者就有了一项内在冲动:必须把杀人说成一件正当的事。在和平时期无法想象的观念,在战争期间反而会广泛宣传。

苦难刚降临的时候,通常不太像灭顶之灾。它会一点点袭来,狡猾地让人看到一点点希望,然后再一点点把人性中最不堪的一面逼出来。

人类经常是先互相摧毁,然后才被苦难摧毁。

张立宪写过一份《读库十八条》,其中有一条是这么说的:一部伟大的战争电影,首先,它一定是反战的;其次,它是告诉人们在生死之际,一个体面人会怎么做。我们在别人的故事中倾洒自己的笑与泪,就是要看看在某种极端情况下,体面人是怎么做的,以及警醒自己不体面的行为是什么。当面临类似情况时,内心可以调用一种行为模式或情感反应,或者说,人格养成就在其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句话: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把悲伤上升到整个人类的经验中,使其成为公共品,个体的悲伤才能获得尊严。所以,好的苦难记载,通常不是愤怒地谴责加害者,而是转过头去,直视生命本身。

通过阅读,我们不仅可以看见苦难,还可以考问自己在苦难中的人性,进而可以想见人类从苦难中穿越而出的庄严面貌。

阅读苦难的一个附带效果,是让我们不再幼稚。看到更有质感的现实图景,能惊醒各种粉色的梦。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的方法》读书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