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不争之争 小楷作品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其实不争之争”才是高级的“争”。

老子认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很多时候人们急于求成,却适得其反,然而在“不争”的过程中,人们修缮自身,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慢慢地积累着自己的口碑与经验,反而形成了一种吸引人的磁场。不争”是“基础,是“争”的前提,是一种韬光养晦,不为权势名利困扰的理想状态。

老子其实也很注意“争”的意义,只不过他老人家告诉我们,不要看眼前一时的成功,而是目光长远地,达到立于不败之地的境地。以水打比方,百川东到海,“处下”是为了后来居上,如果你冲得太猛,反而有可能遭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尴尬。我比较喜欢的对于“不争”的解读是南怀瑾说的:“生命,只是在被欲望迷乱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不争,是人生至境。”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不争之争 小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