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场轮回?

有人説:人会对前世有兴趣,基本上都是因为对自己有兴趣。人活在世界上,要穷尽来生,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人就是一只奇怪的动物,明明知道’不可以’却仍然希望有那么一种可能性窥探自己的前世,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大师。当然,普通如蝼蚁的众生何尝又不是呢?于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心驱使踏上了探索生命奥秘的旅程。

这本书《前世今生》讲述了一位名叫‘凯瑟琳’的女性,在心理医生布莱恩.魏斯催眠疗法的帮助下,经历了‘前世’洗礼并逐渐康复的过程。其治疗结果如文中所説:“她现在已能完全地享受生命,不再受阻于什么。她身心平衡,与自身关系调适良好。她有一种内在平静所散发的光芒,许多人希望拥有但很少人能真正得到,她觉得更有精神了。”

文中对催眠过程的描写内容极尽心理大师之能事,极尽繁碎,浪费了大量的篇幅,读来倍感无味。也不知是魏斯故弄玄虚卖弄专业知识或是凯瑟琳故意迎合了医生的暗示。

对于作者练习静坐的看法比较认同,它对我们修习非肉体的世界有些帮助,反过来对我们的身体与生理也会有影响。

文中以下的内容给人印象深刻:

“……智慧是很慢才能得到的。这是因为容易吸收的知识,必须转化为情绪的,或潜意识的知识。一旦转化好了,这种印象就是永恒的。这种反应的必要催化剂就是行动。没有行动,观念就会萎缩、褪色,理论知识没有实际应用是不够的。”

文中就我们的美德、脾气、财产、权力、能力、天赋、智慧等为什么不平等?用了一个暗喻回答:“这好比每个人心里都拥有一颗大钻石。想象一颗一尺见方的钻石,它有一千个面,但这些面上都蒙上了尘土。灵魂的工作就是清洁这些面,使它恢复光彩,能反射彩虹的多种颜色。”

“要了解生命不只有眼前所见的,生命在我们的五种器官之外还能延续。对新知识及新经验要持接受的态度。我们的目标就是去学习,经由知识成为像神一般的存在。”

秉持这样的接受与学习的态度,熬读完了这本所谓心理学与哲学完美结合的书籍,至于它为什么成了畅销书,或许是因为大家对书名感兴趣吧­——説回来,也是对自己感兴趣吧。

书中用了巨幅篇章谈及‘通灵’现象,在中国的书籍中也有,如明朝王阳明先生的朋友从很远要来看他,他已经早知道了。到了那一天,他就出门在几里外等了。朋友说,你怎么在这里?他说,我来接你的。朋友奇怪:你怎么知道我来?他说,我早就知道了。可是,王阳明后来放弃这个了。他说,“此乃玩弄精神也!”。

还有一个关于王阳明的故事,说王阳明到江西一个庙子去,他看这个庙子非常好,但是有个房间锁着;他问和尚,你这个房间为什么锁?和尚说,过去有个老和尚闭关,涅槃了,死在里头,吩咐锁着不准打开。王阳明一听,有问题啊!他是地方最高的首长,这个庙子有怪事,说不定里头是什么特务,或是和尚做什么坏事骗人。他说打开!我看看,那和尚说,绝不能打开,我们两三代的祖师都吩咐过,不能打开这间房。王阳明的个性,越听越奇怪,非打开不可,马上给我打开!他那个威严一发,一下命令,和尚没有办法,打开了。打开一看,一个骷髅打坐在那里,前面桌子上有个条子,写着“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王阳明的名字叫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他一下傻了,哦,原来他就是我!前身在这里涅槃,工夫到这一步,他预知自己转世再来时,会打开这个门。

小时候也见过一位神通广大的‘通灵人’,一旦进入状态(是否如今天的催眠,不得而知)就会扮演已故的角色,演得如本书中的凯瑟琳般逼真。

通灵给人一种摆脱了科学的束缚,陷入人类巨大奥秘里的感觉。


人如果没有轮回,从一出生就要面对死亡,生死观是修行的一件大事。

王阳明曾在龙场时,虽然一度能够超然面对荣辱得失和艰难困苦,但对生死还没有看得那么开。对王阳明来说,“格物致知”是超脱生死之念的唯一之道。在龙场意识到自己没有超脱生死之念后,感到愕然,于是建了石墩,日夜端坐其中,参悟生死之要义,寻求心之静一,以求自己能够超脱生死之念。在龙场通过“澄默静一”的修习超脱了生死之念,觉悟到:原来圣人之道蕴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一直以来所沿用的向外求理的方法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这就是后来所谓的“龙场顿悟”。

在世俗的思维里,我们只有逃跑。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一天,有个人看到“死亡天使”站在市场上跟人聊天。天使説,今天我在这里有几个人要召回……话都没说完,这个人就吓倒了,深怕自己就是那些该死的人之一,于是他跃上快马,一溜烟离开了本镇,到了远方一个叫“沙马坎”的小村。天使继续她的聊天,“某某在哪里?”那个某某刚好就是那个飞奔到““沙马坎”的人。有人告诉天使,某某应该在本镇。天使説:“怪了,他应该是4个礼拜后才在沙马坎见到我的。“


人如果终有一死,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如何寻觅恒久的意义?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Lrwin  Yalom説:“我的作法就是把重点放在生命中一些不变的事上——就是”既定存在的事实“,包括了”死亡“——生也有涯;”孤独“——在人来人往之中,我们依旧是”生而孤独“,没有人会代替我们死;”自由“——我们既然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为自己做决定打算;”无意义“——外在的世界并没有内存的意义,是我们把意义灌注在生命里头,意义是自己设计的。

 如果有轮回,我们并不只是活在肉身的数十个寒暑,而是活在千万年的时间视框中,“看遍一生“并不只是回顾眼前这个肉身的一生,而是千万年的一生一世翻转着看,像浏览着千年日记。

所谓的“我“,突然化身千千万万个人,一旦把这个”我“放在千古里看,它只是我们亘古生命中的一个人相。于是,把自己放在”不止一生“的观照里,”我“突然被提升到一个较高智慧的位置来观想——那是一种超越生死的解放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果把沉舟喻为死亡,病树喻为轮回,至此——此心安顿、不再渴求


把这句话送给大家,结束本次分享。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即“实实在在的生活也是一种对死的超脱。”

分享是一种美德,如果您喜欢,请分享给您身边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是一场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