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现象和人的异化

“内卷化”是著名的学术概念,也是网络中的流行概念。它本来是人类学家解释为什么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的概念发明。现在则意味着“白热化的竞争”,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拼尽全力,以使自己在社会上获取少量竞争优势,挤占他人的生存空间,同时造成精神内耗和浪费。

一、网络中的指涉

主要指“靠极端剥削、压榨自己,从而在社会中获得少量的竞争资源”,“明明可以有更加轻松,效果还可以的选择,却仍旧在旧有的选择中不断投入各类资源,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现象”

二、学术上的指涉

“内卷化” 滥觞于顶顶大名的大哲学家康德,他初步分析了“内卷化”和“演化”。

真正把“内卷化”这一概念发扬光大的是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和经济史学家黄宗智。

克利福德·吉尔茨(Clifford Geertz)1936年的著作《农业过密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中,最早明确使用了“内卷化”概念,吉尔茨考察了印尼的水稻经济,指出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不断增加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劳动投入,从获得较高的产量。然而,劳动的超密集投入并未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出现了单位劳动边际报酬的递减,即“内卷化”现象。更抽象的说,“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黄宗智教授在考察明清以降,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时指出,当时普遍存在的现象时农民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却是边际效益递减的,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既“内卷化”。按照黄教授的说法,“内卷的要旨在于单位土地上劳动投入的高度密集和单位劳动的边际报酬减少”

举个例子:

三、其他观点

内卷指不能从外部渠道获取资源,没有产生整体的增量,只能在存量分配上做文章,往往损害内部一部分甚至绝大多数群体利益来补偿少数群体的利益,最终整体利益没有增加,持续性内耗的一种状态。

人类学家项飙谈内卷: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

    他把内卷描述为一种“不断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死循环”,他更是站在人类学视野下竞争的大框架内理解“内卷”,指出内卷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例外现象,它的背后是高度一体化的缺乏退出机制的竞争。内卷背后,可能指的是高度一体化的市场竞争成为生活导向,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方式和生活和资源分配方式。我们的竞争不允许失败和退出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卷现象和人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