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寒食节六首: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
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
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唐朝卢象《寒食》
实际当代人已经很少知道寒食节,因为寒食节已经并入清明节了。寒食节在冬至后的105天,所以又称“百五日”“一百五”,按照正常农历算法,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清朝汤若望修订历法则固定在清明节头一天。
但是在古代,寒食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史记记载,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帮助晋国公子称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之后,陪母亲隐居深山。晋文公为了让他出山佐政,放火烧山,结果火焚而死,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特别将此日定位禁火寒食之日,后代就称寒食节。
这首唐朝卢象的诗,就是写的寒食节的人文来历。说介子推想避世,山火却烧死了他,所以后代人在这天过寒食,只吃冷东西,千百年来就是为纪念这样一个伟大的人。他死得冤枉却又有浩然之气,看这天山河都为他电走雷鸣,风雨淋灭山火。只可惜晋文公英明了一世,辜负了这样的好臣子。
春秋时代,晋文公精励图志,才能这样诏告天下,号令全民进行祭奠。纪念介子推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一是介子推的忠,他十几年陪着晋文公颠沛,最终稳定政权,这是一个忠臣,第二,是介子推的廉,这样一个人,功成身退,放着高官厚禄不做,隐居深山,过着清苦的日子,是臣子为国为民的表率,第三,是介子推的孝,因为有老母,所以宁愿陪着母亲过平淡的晚年。
这也是历朝历代人臣的表率,以及有风骨的人的坐标。所以介子推的事迹获得广泛的推崇。而且春秋时代,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偶像和凝聚力。介子推称为晋国人的代表。
何以晋国一个小国的隐士介子推,让寒食节闻名几千年呢?
实际在先秦,还有一个节日是禁火节。古代仲春之后,草木峥嵘,雷雨增多,时常会发生山林大火,造成重大损失,为了山林休养,防止火灾,仲春时节,长达一个多月是不允许人们保留火种的。这项政令,应该是强制执行的,火种的启用,有着详尽的时间和程序。比如在清明节,用榆木钻取新的火种。那么清明节之前有相当一段时间,人们只能吃冷食,而由于火是生产生活必须的动力,人们只能充分用这段时间踏青,运动,并产生各种户外活动,为户外的祖先祭祀提供的条件。
介子推事件,产生了至少三个后果,第一个就是将禁火强化,第二个是宣传介子推的精神,第三个,在祭奠介子推的风俗中演化衍生成对祖先的祭扫和祭奠。寒食节的祭祀是清明祭祀的源头。
实际寒食节给家人扫墓在唐朝之前并没有被官方认可,是作为民间自发的形式和介子推的纪念同在。但是到了三国时期,已经蔚然成风,官方禁止不了。到了晋朝,晋朝重新启用春秋晋国的典故,寒食节就成为了全国性的节日。
而到了唐朝,则肯定了寒食节祭祀先祖扫墓的民间风俗,寒食节和清明节都给官员连续放假,有时候多达六天,让人们回乡尽祭扫的礼仪。
唐朝的皇帝在寒食节还会率领臣子巡游,表达对先贤的敬意,团结臣工,为大唐努力。登山,赐筵,做诗,晚间由宫廷分发新火和蜡烛,表达上下一体,寓教于乐。所以唐朝,寒食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寒食节靠近清明节,从冬至算起,有一百零五天,正是绿肥红瘦的深春时段,春深到深邃,也正是慎重追远,静思流年的好日子,所以关于寒食节的唐诗特别多,涵盖了许多方面。
一,关于纪念介子推的。
“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
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
泣多流水涨,歌发舞云旋。
西见之推庙,空为人所怜。”唐朝王昌龄《寒食即事》
唐朝人自然会索本求源,知道晋是寒食节的起源,晋地多山,人们怀念介子推,所以不举火,但正是这样对于山林的保护和对先贤的怀念,才有着无尽的绿水青山,虽然山水特别寂寞,介子推的庙宇也在春天的荒凉里,总的来言,寒食节是减少了山火灾难的发生的。
二是关于禁火的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唐朝沈佺期《寒食》
“处处无烟火,人家似暂空。
晓林花落雨,寒谷鸟啼风。
故里芳洲外,残春甸服中。
谁知独西去,步步泣途穷。”唐许棠《奉天寒食书事》
唐朝的寒食节家家禁火,处处无烟。当然经济发达的城市可能只在这一天,但是农村和山区还可能时间长点,尤其是介子推所在的晋地山区。从唐朝韩翊的“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就知道这项禁火运动,是由上而下在认真执行。
这也算是最环保的一天吧。尤其是山区农村旅游的人,看不到烟火,这世界有种特别的寂静,被按下烟火暂停键。但这不是寒食的全部。
三,关于祭祀扫墓的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
丘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
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
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
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王建《寒食行》
寒食节家家出古城,老人留守,年轻人出去踏青祭拜。那荒草丛生,看不到道路,所以车马在草中穿行。有牧牛的孩子将牛赶下坟头,他最担心的是有人在这里找到了坟墓,怨恨他和他的牛从坟头踏过。
这家男人去世,却坟墓不在这里,只好让妻子和妹妹在有水的地方,望着他的家乡祭拜。但是寒食节三天是不允许烧纸钱的,就算放着纸钱,那灵魂哪里收得到。大家转过身来,看到一些坟墓上没有新的培土,就知道这里还有人死去,没有家人。
这首诗其实点出了寒食祭祀,仍旧执行着不燃火的风俗。而且此地是三天。不过随之而来的清明节是可以烧纸钱的。这也是后世很多人将祭祀放在清明节之后,绕开寒食。
但是祭祀这样的事,是有心则灵。
四,寒食节的踏青
“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
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唐朝李山甫《寒食二首》其一
寒食节在春分之末,清明之前,天气温润,时晴有雨,草木润泽。东风不寒,春阴如酿,无论是什么扫墓踏青,都是分外宜人。
这首诗很美,写的是寒食节自然美景,东风吹柳,春云淡淡。有时候会飘下三五点雨,但是春深之美,恰在绿树中十枝五枝花里。那长安千家万户,楼台如同锦绣,现在长安边上的山上,可以看到辽远的平原春景。只是我一个人在这里,谁和我共这寂寞大好春光和年华?
长安此日无烟火,自然更加如诗如画,哪怕城市楼台,没有烟气,一定是清新如画。
不过他也写到了,除了无烟火,长安城春光无限,女孩子打秋千,男孩子在广场上斗鸡,车马依旧奔驰,他的寂寞,乃在于没有人陪着他融入这里,这是异乡孤独游子的常态。
实际后来寒食节和清明节就合二为一,成为中国传统祭祀的大节。寒食禁火吃冷食的风俗也就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淡去,祭祀先祖,追怀先贤英烈的传统融入了清明节。我们仍旧可以在唐诗宋词里看到大量关于寒食的诗词美句,感受一种存在和变迁。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