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

“我越来越不喜欢总是取悦别人的自己。”

小静的童年并不是很美好,父母的争吵和离异让她极度缺爱,她十分渴求别人的喜欢也害怕别人的抛弃,所以她总是努力地争取别人的认可和在乎,哪怕吃点亏或者忽略自己的情绪也没关系。

可自从有了孩子,小静对自己这种性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十分抗拒,偶尔和别人约着出去玩,因为孩子的午睡时间不固定,所以没有孩子的人就会要求把孩子叫醒,小静心里舍不得,但又怕说出拒绝的话会让别人不高兴。

好在孩子在临出门的时候醒了,但小静心里非常自责,因为从小养成的取悦他人,换取别人喜欢的性格,委屈自己的孩子。这是作为一个妈妈很失职的地方。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对于别人的要求,即使很不愿意接受,却总是张不开嘴拒绝?甚至牺牲自己或者重要的人,也说不出那个“不”字。

其实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这种病症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取悦症”。

25年执业临床的心理医生哈利雅特•布莱克,在这本《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里总结了三种典型的“好人”并给出了21天治愈计划。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我也和你们一样,需要改变。

认知型“好人”的根源问题在于取悦于人的心态

取悦于人的心态是错误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才能开启治愈的脚步。

取悦于人的心态,让我们将自己圈进了“应该”和“必须”当中,我们会强求自己达到完美。我必须把事情做好,必须让别人满意或者让某些重要的人喜欢,否则我就会被抛弃或者失去别人的喜欢。

取悦于人的思维也包括别人“应该”怎么对待我。我们为了换取别人的喜欢,而去做一些牺牲自己的事情,认为付出的越多换来的也会越多。

而当我们发现所期待的并没有被实现,我们就会失望,沮丧甚至消沉。可事实上,尽管我很努力,也不能把我的想法强加在别人的身上。

书中取悦于人的10条戒律和7个致命的“应该',让我们意识到取悦于人的心态的错误,就是强求自己也苛求别人。这让我们不停地往返在牺牲、紧张、失望、沮丧等一些负面情绪中。这种心态必须摒弃。

对标签性的词语和限定性的词语做一个重新定义

了解了错误的心态后,我们应该怎样去治疗“取悦症”呢?

治疗取悦症的第一步,是重新定义和纠正你对“自私”或“好”等词语的理解。“好人”是一种类似恭维的认可,很多人都喜欢带有这种标签,“好”对于我们这些取悦者来说,是种保护色。

我们不去拒绝别人,是因为我们始终认为当好人,不会被孤立,被抛弃,甚至被伤害。可当别人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个“好人“而手下留情时,我们又会自责是不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好。

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这种好。没有原则没有特性,还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而这种保护也不是坚不可摧,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懂得珍惜和感恩。

另外“自私”和维护个人利益是两个概念,即便你在取悦于人的过程中牺牲自己或者家人,也无法证明你不自私。同理,你维护家人和自己需求,也不能说明你就是个自私的人。

重新定义以前所定义的好或不好的词语,放过自己,脱离追求完美,毕竟人无完人。

将自己置于第一位才可以照顾好别人

取悦于人的核心问题就是把别人的需求置身于第一位,忽略自己的需求。

患有取悦症的全职太太或宝妈们,很多都觉得把丈夫和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是她们“应该”且“必须”做的。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甚至可以牺牲自己所有的私人时间以及个人需求。

然而脱离社交圈,限制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反而会让自己孤陋寡闻,遭到了家人们的孤立。舍不得梳妆打扮让自己变成黄脸婆,却遭到了家人的嫌弃,甚至丈夫的背叛,你又陷入的失望,伤心,自责的消极情绪中,使得自己越来越糟糕。

你所经历的这些告诉你,将自己置于第一位,不仅你快乐,你的家庭也会温馨和睦。他们并没有因为你将个人需求放在第一位,而心生不愿。

如果你也深陷取悦症,不妨来看一看这本书,书中有很多测试题,来确定我们的好人类型,并有针对性的治疗计划和案例。改变自己,从“心”出发,改掉取悦于人的心态,将标签性、限制性词语重新定义,将自己置于第一位。摆脱“取悦症”,使自己变得自信,自强。那样你的人生将会焕然一新。

你可能感兴趣的:(《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