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一百三十三 - 我对文字的理解(五)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的写法,从传统文学就开始盛行,到近十几年的网文上面,可说发扬光大了。从网文中的精品,大部分都是第三人称,就可看出。那么为什么不用第一人称,或者少用第一人称?需要作一研究。

其实第一人称并非在所有的文章中都不可用。比如日记或者从日记衍生出来的日记体,以及日记体的小说,就是天生的第一人称载体......不过这些更多地出现在纸质的传统媒体上。写在连载网文上面的,不是没有,是出现的几乎都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日记的视角,绑定在故事叙述者身上。无可否认,这种视角,确实有很强的“沉浸式阅读”体验;但是也失去了高高在上,指点江山的上帝心态,可以说是一得一失;如果目标读者是那种追求快速密集刺激的群体,恐怕不是那么合适。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前几年流行的密室游戏和近一两年流行的剧本杀。这两种,同样是利用第一人称沉浸式的独特体验来吸引顾客。如果对这个感兴趣,需要留意他们的目标群体,是很特别的一小部分人。写文也一样。

除了视角问题之外,对故事节奏的控制也是个小问题。所谓有书则长,无书则短,如果使用第三人称,就可以在某个大情节结束后,又或是主角需要一段长时间的练功过程时,转去描写其他配角,然后给主角留下休息和成长的“窗口”;而用第一人称,只能看到“我”日复一日的无聊事务。哪怕这事情是在练习。无疑,这是在消耗读者本来就不多的耐心。

然后就是对背景的交待。缺少经验的作者可能会把故事背景放在文章的最开头如百科全书般列出,而进阶者则要学会使用对话,至少也是旁白,来“告诉”读者一些他们应该知道的东西;层次更高的作者,则是把背景藏在故事里面,让读者自己推敲出来。但是无论哪一种,都是用第三人称,更好写一些。

如果是第一人称:

要么是陷入系统流,如同机械降神一般的旁白不停地冒出来,恐怕读者会比主角更早抓狂;

要么是主角化身话唠兼知心姐姐,一段文章三段对话,直接可以改成相声剧本那种;

要么主角变成真正的腹黑大师,只“想”不说,成百上千字的心理描写......

突然明白了读者在文章中的真正作用,但也有些踟蹰不前。

要么选择第一人称,以读者为刍狗随便虐待,但别忘了在结局前给他们一个期望;

要么选择第三人称,以读者为上帝,情节爽点好吃好喝供着,大团圆。

哦,我是不是没有说第二人称?

也有,不过那不是写文章,是远古的MUD游戏。

“你来到一处森林中的空地,东边有一株大树,树上垂下一条粗绳。你的北边远处有一道炊烟升起。这里明显的出口是south和north。”

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下次再说。

【2021年6月30日,春风作于竹风斋。正文1003字。】

【这篇有点“干”,没举什么例子。以后如果有功夫了,会找些实例让它更有说服力一些。】

我对文字的理解(四)读写的桥梁:大纲

我对文字的理解(三)文字的单元

我对文字的理解(二)

我对文字的理解(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习作一百三十三 - 我对文字的理解(五)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