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大江,大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众多沟谷里面最深最大的沟谷,是因为它们在所有沟谷里面处在最下面的位置的,所以能够比其他那些沟谷装载更多的水。正因为这样的道理,圣明的人想要想成为万民拥护的王,一定要语言谦卑,让百姓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如果想走在百姓的前面,一定让百姓先走,而自己走在后面帮助落伍的百姓。正因为圣明的人这样做了,所以他身处高位,老百姓并不看重他那个位置;他走在百姓的前头,百姓也不会觉得他占了百姓的便宜而伤害他。正因为这样天下百姓都乐于谦让不会觉得不好。正因为圣明的人不跟天下百姓争利,所以谁也不会跟圣明的人争那个王者的名位。

这一章老子先从大江、大海能够收纳所有陆地上的各种沟谷流下来地水,成为沟谷里的王者是因为它们的位置是其他沟谷最低的这个现象,进而引申推导出圣明的人能够作为天下的王者的道理。所谓王者,就是智大江大海所拥有的水体比任何一个沟谷都要大,都要多。

圣明的人为什么能够成为天下百姓的王者呢?老子分析道:

首先圣明的人知道自己通晓了天道,要比百姓看得更远,看得更透彻,拥有的知识更多,所以他知道百姓需要什么,所以他说话总是那样的谦卑,尊重百姓的合理需求,尽力用自己所懂得的天道法则来帮助百姓们,就如大江大海总能接纳那些别它更高位置的沟谷里的水一样,不管那些高一点点沟谷的水流过来多少,大江、大海总能接纳下来。使得上位的沟谷有宣泄的出路,王者应该倾听百姓的声音,才能知道百姓需要什么,缺少什么,然后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管理百姓和国家的方法,这是王者的责任和应有的态度,地位越高,对待百姓的态度越谦和,百姓越愿意跟你说心里话,越尊重你,拥护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圣人其实总是能走在百姓的前面的,这就是领导这个名称的来源,可是你不能让百姓觉得你瞧不起他们,不能让百姓觉得自己很落后,很愚蠢,被你的聪明玩弄了,所以圣明的人自己是通晓天道法则,是可以走在百姓前面的,可是一个集体,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你一个领导人走在前面有什么用呢?所有的事你来做吗?肯定不可能,历史是百姓来创造的,既然你要让百姓来干重活、累活,然后出成绩,你就得让他们觉得自己才是集体、企业、国家的主人,是他们的劳动,他们的智慧让集体、企业、国家繁荣富强,圣明的人只不过是在百姓的旁边进行协助,帮忙而已。这样百姓才会争着挑重担,争着去努力劳动。其实这些效果都是圣明的人在之前就做好了带头的榜样的,百姓受了影响后才出现的现象,但是百姓却自己感觉自己要比圣人的贡献大。乐于接受圣人的领导。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正因为这样做,所以圣人为王,其实是百姓当中地位最高的,就跟大江、大海是沟谷里面最大的,可是百姓并不认为圣人的这个王位比他们的位置更高,其他沟谷也觉得大江、大海的地位比他们低。所以他们不会来跟圣明的人争这个王位。同样道理,圣人在前面引导,大量的工作由百姓来做,百姓觉得自己才是工作的主导者,完成者,他们并不认为圣人的引导抢了他们的劳动果实和功劳,所以不会把圣人当小偷强盗来伤害。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产生这样的社会效应后,整个天下形成一种怎样的政治生态呢?就是正真有能力的人,就被推上去,他自己也主动去做,而能力不够或者觉得自己比如别人的就会主动让出位置来让更有能力更主动的人去干,他们不会讨厌这种主动谦让的做法,因为圣明的人就是个榜样。正因为圣明的人从来不跟哪些不如他的天下百姓争利,所以最后天下的百姓都追随他,服从他的管理,天下百姓都在他的掌控之下。就如大江、大海,天下沟谷里的水都要汇聚到它们那里去一样。其实就是老子理想中的天下大治的蓝图。

这一章我们就解读大这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解(第六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