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3听书笔记:《遣唐使》

东野治之教授在这本《遣唐使》中提到,其实遣唐使承担的功能不只是向唐朝学习先进文化,还有搜集情报等军事工作。另外,虽然很多人认为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实际上古代中日之间的往来并不密切,遣唐使并不是古代中日友好往来的开始,反而宣告着双方外交互动的落幕。还有,古代日本对中国的学习其实挺短暂的,日本或许并不是一个开放的国家。

由于唐朝和日本之间本来就路途艰险,再加上唐朝物资丰富、文化繁荣,有不少人会像晁衡一样选择留在唐朝。晁衡来到唐朝后,努力学作诗文、参加科举,在唐朝做了官。甚至在安史之乱后,他担任了从二品的潞州大都督、兼御史中丞、北海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最后,他以七十三岁的高寿长眠于长安,埋骨唐土。

但遣唐使团中还是有很多不辱使命的人,他们会冒着危险把先进的政治体制、生产技术带回日本。其中,最让人动容的是一批批僧人。他们带回日本的,不仅有许多佛经,还有丰富的佛教教派。比如与晁衡一同入唐留学的,有一位僧人叫玄昉。他学习的是佛教中的法相宗。顺便说一下,从西天取经返回大唐的玄奘法师,就是法相宗的代表人物。玄昉学成之后,带着5000多卷经书和许多佛像回到日本弘法。我们前面说的鉴真和尚,后来成功东渡日本,他在日本本土开创了佛教律宗。2017年,导演陈凯歌拍过一部电影叫《妖猫传》,日本影星染谷将太饰演了一位法号为空海的僧人。历史上,空海于804年来到长安,在青龙寺学习密宗。两年后,他携带密宗典籍回到日本,在高雄山寺开创了具有日本特点的真言宗,对日本佛教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在整个8世纪,中日之间的佛教交流非常频繁,成为中日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作者提到,古代中日往来主要有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公元3世纪,日本曾向东汉、曹魏、西晋先后三次派遣使者。第二个时期是公元5世纪,日本曾五次派遣使者朝贡南朝宋。第三个时期是7-9世纪,也就是遣隋使、遣唐使那段历史。第四个时期是15-16世纪,也就是明朝中期,这个阶段主要是民间贸易往来。

遣唐使的第一个阶段是唐太宗到唐高宗时期,在这个阶段,倭国不仅没有向国力鼎盛的唐朝服软,反而与唐朝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对决。

日本开始加快步伐学习唐朝的制度和文化。遣唐使的历史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作者把它称作是“朝贡之下的安定”。这个阶段从武则天统治时期,持续到唐朝安史之乱结束,共七十多年。

日本一边固执地追求平等,一边努力学习。经过一百多年,日本基本上学到了唐朝政治管理、社会文化、生产技术方面的精髓。甚至有学者说,遣唐使“把唐朝搬到了日本”,日本就像牛一样用最快的速度把最好的草料都吞下去。而随着草料一点点减少,日本对于出访唐朝的需求也将变得不再强烈。

遣唐使的第三个阶段是9世纪初,这是遣唐使历史的尾声,也是古代日本向古代中国学习的尾声。这一幕的出现有很多原因。

首先是成本太高,日本派遣使者到唐朝绝不能空着手,总得挑选当地最好的土特产作为贡品,这是一笔巨额开销。而航海物资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当能够学习的东西变少了,收益递减的时候,这件事情就不那么值得做了。

其次,出使唐朝是个充满危险的事情,常常遇到风浪和海盗,但出使活动的出发、归国日期有严格限制,所以有不少人迫于压力匆忙赶路,导致葬身大海。还有不少人到唐朝后不愿意再冒险返回日本,这一切导致最终安全返回日本的人员只有出使时的六成左右。

另外,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内部出现许多问题,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外族侵扰,即使遣唐使历经艰险抵达唐朝国土,也很可能遇到血腥战争,即使进入唐朝都城,还有可能遇到宫廷政变。所以,894年,由于唐朝的内乱,日本天皇决定此后不再派遣遣唐使了。

日本是开化的国家吗?

提到日本的特征,有这样一个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日本偏安孤岛、资源有限,但它始终保持开放态度,谦虚学习。古代中国先进,所以学习中国;近代欧洲强大,所以脱亚入欧;二战中美国打败日本,所以,日本直到今天仍然跟美国客客气气。

但作者提到一点,其实日本在本质上带有锁国的性质。日本起步比较晚,直到中国隋朝以前,日本还处在原始部落状态。遣隋使与遣唐使在一百多年间,迅速提升了日本的文明水平。但从10世纪开始,也就是中国进入晚唐和五代,日本进入平安时代,除了丰臣秀吉下令出征朝鲜这次异想天开的行动以外,日本朝廷和幕府里的要员没几个人亲眼见过中国和朝鲜。

遣唐使落幕后的几百年,日本关闭国门。我们可以说,这是因为,日本决定接下来要努力消化从中国学来的东西,逐步孕育属于日本的独特文化。或许也可以说,带有锁国特质的岛国日本,除非遇到重大危机,必须借助外力解决,否则他们更愿意关起门来,过好自己的日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403听书笔记:《遣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