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很多人可能不一定熟悉,但说起他的儿子——苏轼,估计知名度至少提高三个等级以上。其实苏洵本人也很厉害的,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出过很多知名文章,在北宋也是出名的大V呢!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他们家也是绝无仅有,冠绝古今,唐宋八大家,他们家占三个!今天为大家说苏洵的“三好”不是指苏洵学问好、思想好、文章好,我要说的“三好”是苏洵的好爸爸、好老婆、好儿子!“
01 好爸爸
苏洵从小喜欢游山玩水,不爱读书。他家里两个哥哥,小舅子都中进士了,他照玩他的。别人读万卷书,他行万里路。
苏洵的爸爸叫苏序,苏洵和他爸爸挺像的。苏序早年间也没什么文化,不爱读书,到了晚年才开始学作诗,爱作诗。苏序生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他自己不读书,但他认为,年轻人应当好好走科举这条路,读书从政。
后来,他的两个儿子、两个女婿都考中进士,除了三儿子苏洵爱玩儿、不读书。乡亲们看不过去了,就对苏序说:你也不管管你家老三。但苏序很淡定地说,“非忧其不学者也”,不用操心他学不学习。乡亲们更着急了,苏序说:“非尔所知”。不是你知道的那样。
苏序也不是对待每个儿子都这样,他对待大儿子、二儿子可不是这态度,而是“教训甚至”的。唯独对待三儿子苏洵是“不教”,“纵而不问”。我想可能苏序觉得这孩子不爱读书像自己,或是对幼子的溺爱吧。这种态度反而成就了苏洵,他成了那个被放养的孩子。
苏洵是先行万里路,再读万卷书的,在社会这个大学里培养了苏洵独到的思维方式和辨析古今世事的能力,才成就了他写政论散文时常常有一针见血的观点。苏洵自己对父亲很是感念,说“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欧阳公是说欧阳修。
02 好老婆
苏洵的老婆程氏,要是活在今天,妥妥一名女精英。她家是眉山巨富,十九岁嫁给苏洵,她就是那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而且她一个人支持了三个成功的男人,所以她也不是等闲之辈,程氏不仅三观正,而且情商高,本事大,还有文化。
先说情商高。苏家是个小地主,家庭条件还不错。但苏洵的爸爸苏序是个乐善好施的人,常常因周济别人而导致生活并不宽裕,有的时候还有些拮据。有人就对程氏说:你为啥不去请父母帮补一下,而把日子过这么苦呢?程氏说:我父母自然是会帮我,但是别人说我丈夫要靠求人,才能养活妻子,他又如何立身呢?
再说本事大。苏洵27岁的时候,打算学习了,就对程氏说:我现在上进求学还是来得及的,但我如果学习就没法养家了,怎么办呢?程氏向苏洵承诺,你如果当真立志求学,家庭生计交给我,必定处理妥当。之后,苏洵专心向学,程氏“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成富家。”程氏把家里的衣服首饰玩意儿卖掉做本钱,不过几年就把家治成了富家。
第三是有文化。程氏27岁生苏轼,30岁生苏辙,两个儿子都出生在苏洵求学上进的年代。苏洵外出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就是程氏在家中亲自教授苏轼兄弟读书。程氏给苏轼兄弟讲过《后汉书》,有一天,程氏讲到《后汉书》里的《范滂传》,说范滂因党锢之祸为宦官所杀,临刑前,范滂与母亲诀别,要母亲割不忍之恩,不要过分悲伤。范母很坚强,安慰儿子说:“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得兼乎?”意思是名利双收怎么可能呢?听到这里,苏轼小朋友就提问了:我如果成了范滂,母亲赞许吗?程氏温柔一笑: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作范滂之母吗?
这三观该有多正啊!这样坚强的后盾,那可是打着灯笼也没处找啊。但是后来,在这三父子刚刚走上仕宦之路的时候,程氏就去世了,没有看到她天才儿子的辉煌成就。
03 好儿子
苏洵到27岁那年,突然开窍要读书了。而这一年,他儿子苏轼出生了。后世的人都说苏轼是文曲星转世,还真的有几分道理,他不仅自己文采盖世,当世无出其右者,他出生之后,他的爸爸、爷爷都开始读书了。
苏洵读了十几年书,科举考试参加了不少,就是始终都落在孙山后面,永远与上榜无缘。他彻底灰心了,不再去参加考试,还把自己为考试写的几百篇文章一把火烧了,从此定下心来潜心做学问,同时也培养俩儿子。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读书的几年里,苏洵的真功夫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时候他感觉儿子也可以出师了,就带着两个儿子进京赶考去了。
没想到20岁的苏轼和17岁的苏辙可是学霸兼考霸,二人同科考上了进士。这在京城一下成了爆款头条,文坛大咖像韩琦、欧阳修、张方平等人都纷纷推荐他们的文章。他们三人就是那个年代乘风破浪的父子,京城最火的明星。
苏轼有多优秀就不在这里说了,他就是那个永远拿冠军的,把他出色的爸爸和弟弟的光芒盖了许多。后面两个虽然比他差点儿,但也属于败者为王,比大多数人还是优秀太多,所以依然也没妨碍那两父子名扬天下以至千古。
苏洵在年近四十的时候,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名二子说》,提到自己为两个儿子命名的原因,可以看出他对两个儿子的期望。
给苏轼起名字的时候是这样考虑的:“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意思是说:“轼”是古代车前用作乘车人扶手的横木,和车轮、车辐、车盖、车轸相比,轼仿佛没什么作用。可是,如果一辆马车没有车上扶手的横木,又总让人觉得不完整。于是,这个没有实际作用的“轼”,就只剩下装饰的作用了。苏洵说,我儿苏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外在的装饰啊。
对次子苏辙,苏洵写道:“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辙”就是马车行走留下的印迹。苏洵说,天下的马车行走都遵循前车的印迹,可说起马车的功劳,大家根本不会提到车辙。虽然车辙无功,但一旦车翻了马死了,出了祸事了,车辙也不会受到牵连。苏洵说,我儿苏辙啊,你是可以免于灾祸的呀!
一切正如苏洵所料,后来,苏轼有着不吐不快的性格,常常直言获罪。一生黄州、惠州、儋州,饱受飘零之苦。但如果把中国文坛比作一辆车,他就是那个少了就不完整的的“轼”。而苏辙虽然一度受到兄长苏轼的牵连,却能够三缄其口,懂得明哲保身,是以苏辙名声虽然不如兄长,可元佑年间却官至门下侍郎,拜相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