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造就伟大,还是努力成就卓越?

——读《天才假象》有感

前几天看中央体育频道在播放《迈克尔·乔丹50大经典进球》,尽管时光流逝让影像已显斑驳,乔丹也已退役多年,但其当年称霸球场时所展示的精彩绝伦的伟大球技,依然能通过屏幕强烈冲击着人们的视觉,让人忍不住大赞,“真是篮球天才啊!”可是,事实真是这样吗?乔丹炉火纯青的篮球技艺真的是天赋异禀还是来源于后天艰苦磨练呢?

据说,乔丹高中时连校队都差点未能入选,如果缺少了他自己后天的不懈努力(当然还离不开各种机遇),他还会成为日后令全球亿万球迷顶礼膜拜的篮球之神吗?答案很显然,不会。

英国作家马修·萨伊德在《天才假象——从刻意练习、心理策略到认知陷阱》一书中用大量充分的事实和研究成果论证和推翻了人们普遍抱有的一个错误观念,那就是认为“天赋决定能力、天赋造就人才”的天才假象观。

我们普通人看到那些历史上及当代生活中功成名就的伟大人物,比如篮球巨星乔丹,喜剧明星周星驰、伟大作家钱钟书、贾平凹、王小波、铁凝、余华等,伟大音乐家莫扎特、肖邦,伟大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伟大画家梵高、毕加索等等,都会不由自主地赞叹,真是天才啊,人家一出生就自带天赋光环,成为天才人物那是命中注定的事,我们普通人根本没法比嘛!事实上,客观事实根本就不是这样。

通过科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多年实证研究表明,尽管人们在出生时可能存在基因、个性及相关禀赋的遗传学差异,但并不能决定其后天取得的成就大小。相反科学家研究发现,但凡取得伟大成就者,皆来源于后天努力,而非仅依靠先天天赋。简单来说,那些被我们普通人视为天才的伟大人物,在后天之所以能取得杰出成就,皆来源于数十年如一日的苦心练习和不懈努力;他们通过努力把某些先天天赋转化为后天技能,再通过努力把技能又转化为成果,而非单单依靠先天天赋就能功成名就、坐享其成。

据说,音乐神童莫扎特5岁时就会谱写小提琴曲和钢琴曲,似乎真是天赋异禀,凡人根本不能比,但根据相关资料,莫扎特从小出生于音乐世家,本身就是音乐家的父亲在儿子3岁时就开始让其接受高强度的作曲训练课程,到5岁时他已积累了数千小时的音乐学习时间;况且据考证莫扎特5岁时谱的曲都是对其他音乐家作品的简单模仿(可简单类比为小孩模仿唐诗写出来的打油诗),而在其21岁时,才真正创作出了流传后世的原创音乐作品《第九钢琴协奏曲》。而到那时为止,他已经接受了18年极其艰苦的专业级训练了。

同样在非常推崇和强调天赋的文学创作领域,依然离不开数年的苦心耕耘,才可能开花结果。远的不说,只要翻看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王小波、铁凝、余华等的早期文学作品,明显的感觉就是文笔稚嫩、有些甚至不忍卒读,感觉就像小学生作文一样;再对照他们日后成熟的文学杰作,这中间跨度通常长达数十年。这数十年间发生了什么,不是他们的天赋增长了,而是他们经过刻苦磨砺充分挖掘写作天赋(或潜力),把自身写作技能提升到了专业水准。连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在被人赞叹为天才时都说,如果你看到我每天长达数十小时、坚持数十年思考、雕塑、用功,就不会认为我是什么天才了。

总之,从遗传学上说,每个人的先天天赋可能存在差异,比如有人天生对音乐敏感、而有人对绘画感兴趣、有人喜欢阅读、有人热衷体育运动等等。这些先天天赋或潜力只是基础条件,而要想在日后有一番作为,则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懈努力深挖天赋、激发潜力,才有可能把微弱、隐性的先天天赋(或潜力)转化为后天可见的、可持续提升的技能及成果贡献。

而很多普通人之所以早早就放弃在专业领域努力精进,而宁愿选择浑浑噩噩混日子,最核心因素之一就是其往往抱有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下意识固执地认为但凡功成名就者都是天赋异禀,而自己恰好只是缺乏天赋的普通人而已,再怎么努力都没用。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认为自己能力固定的思维模式称为“固定型思维模式”,而把那些面对困难、坚持努力就能造就成功的人们所持有的思维方式称为“成长型思维方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们往往认为人的天赋、智力及能力等都是天生固定的,再怎么努力也没用,从而早早放弃自己。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坚持认为人的天赋、智力或许存在先天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后天努力;只有通过努力才能把先天天赋(或潜力)挖掘出来转化为可见的专业能力,再通过持续努力,才能把专业能力继续转化为可见的专业成果,没有一万小时以上或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再有天赋(或潜力)的人都会变成“方仲永”。

当然在成长为专家或人才道路上的不懈努力不是埋头瞎忙,而是要坚持刻意练习,即要时刻鞭策自己走出技能“舒适区”,不断挑战专业领域稍高难度的技能、要求等,并勇于接受教练、伙伴、同事等的建设性反馈意见建议,持续改正缺点、精进完善技艺,如此你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随着时间推移而获得实质性提升。

经过数年艰苦努力,随着你自身技能水平的不断攀升,你可能会跨入“技能高原”,此时你感觉似乎再怎么努力技能也不再像以前一样有明显增长;此时更不能放弃,而是要继续坚持努力、挑战舒适区,积累经验和勇于创新突破,长期坚持肯定会跨越技能高原、再攀新高峰。当然从理论上来说,在任何专业领域,人们的技能提升都是一条渐进性而非重叠线,意即你永远不可能达到技能、专业或发展的顶点,只能通过不懈努力无限接近专业卓越。这种观点也督促我们要时刻在专业领域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锐意精进、不懈挑战的奋斗态度。

总之,《天才假象》这本书再次提醒人们,不要再用所谓的“天赋决定能力、天赋造成人才”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捆绑自己和限制他人,而要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懈努力才是挖掘天赋、精进技能、产出成果”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只要在自己感兴趣(可能表明有潜力可挖)、选定的专业领域不懈奋斗、坚持刻意练习、接受反馈、持续完善及提升专业水准,你就能不断精进自身专业技能,并以强大的专业技能持续产出专家级的价值贡献和劳动成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才造就伟大,还是努力成就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