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小传

作者:周云闲

      管宁,字幼安,北海郡朱县人,东汉时期的著名隐士,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但现在,他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他的太多信息。后世的人也很少提及他。《世说新语》中关于他的故事也只有短短的一段: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金子,管宁照样挥着锄头,就当它瓦片一样。而华歆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还有一次,两人一起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面对同一件事情,两人的举动却不一样。从中可以窥见管宁、华歆性格、志向都不同,一个淡泊名利、一个注重功名,这也注定他们不会成为好友。

      《三国志》中记载了管宁的一生。他年轻时,天下大乱,管宁于是和同学邴原以及王烈一起迁居到了辽东。当时的辽东太守公孙度十分热情,早早的为这些流亡的读书人布置了住处。可是管宁却一个人居住山谷里。那时逃难者大都居住在山谷南边,可自从管宁居在山谷北边,当时的很多名士都跟着搬到了北边,可见管宁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大。

        在辽东居住的期间,管宁只谈经典不问世事,对政事更是绝口不提。而管宁的同学邴原很喜欢讨论政治时事,当时的郡守就对邴原起了疑心。管宁私下里告诫邴原,不要讨论政要,这很危险。为了让邴原避祸,他悄悄的把邴原转移出了辽东。

        原来看似迂夫子的管宁其实并不简单,而他对政事的缄口不言也是出于要保全自身的原因。

        曹操当了司空后,征召管宁做官,可是公孙度不舍得他走,于是把诏书扣下了,管宁最终没有看到曹操的征召。于是,他就继续在辽东讲解《诗经》,《书经》,座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朋礼乐等教化工作,人们也很乐于接受他的教导。

        后来,中原渐渐安宁了,辽东的避难者纷纷回到了家乡。可是,也许是一种随遇而安的心境,也许是出于对辽东这片土地的感情,管宁没有回去,继续留在了当地教书。然而,黄初四年,管宁却收拾起行囊和家属一起返回中原居住。原来,他直觉辽东的公孙家族即将发生内乱,于是赶快回到中原。由这件事再次可以看出管宁对政治还是很敏感的,这让我想到了孔子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古训。

        自从曹丕继位后,多次征召管宁,管宁以前的好友华歆也推荐管宁做官,可是管宁从来没有接受过,可能在管宁心里认为在官场里做官会违背自己的本性。这一点让又我想到了另一个名士—陶渊明。

        回顾管宁的一生,他从未涉足过政治。他既像儒家,有着自己的原则;又像道家,为人低调,随遇而安;也像法家,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当时有许多名士都在追求一种清高的品性。这个清高不是矫揉造作,而是一种高尚的境界。我想,管宁做到了,他并没有故作清高,因为他的本性就是清高!


你可能感兴趣的:(管宁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