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微博摘抄

1、“在咨询中我常常会发现,我们对好运能否降临到自己头上的预期,几乎就是儿时能否得到父母宠爱的预期” - via 武志红

2、心理创伤大致分三种:被抛弃,被吞没和俄狄浦斯冲突(by@武志红).

最悲催的人,

婴儿时期被抛弃,比如延迟满足训练独立;

儿童时期被吞没,俗称溺爱,常见孩子整天要陪伴妈妈,听她诉苦,被控制包办一切;

青春期被性羞耻感控制,比如女儿被妈妈要求不能和爸爸站一边,儿子跟妈妈睡,爸爸独睡。如此活下来的,都是强者!

与三种创伤相对应的是三种需求:亲密与安全感,对应着被抛弃创伤;独立与自由,对应着被吞没创伤;性与竞争,对应着性羞耻感的创伤。

3、俄狄浦斯情结,即恋父恋母情结,对太多人的折磨。它是来访者最不愿面对的。被抛弃与被吞没创伤,都可以说,父母伤害了我,但俄狄浦斯情结,却只能说,这是我自己的。化解的有效办法,是如实看到它。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性羞耻感独一无二,但其实,这是大多数人所共有。

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主要不是因为性,而是因彼此推诿。这是父母与孩子都会做的事,相互转嫁性羞耻感,终导致关系疏远。很多人,五六岁前宛如伊甸园,五六岁后与父母越来越疏远,常是这一原因。愈来愈明白,孩子若想与父母和解,看清楚自己的恋父恋母情结,是至关重要一步。

4、存在=被感知。英国心理学家莱因说。也就是说,你感知到我的感受,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这般存在着。简单说来,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一个人最初的存在感,就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妈妈和其他亲人看到。心理咨询的价值,也在于来访者的感受被看到。

相应的,不存在感,就源自于,感受没被确认。这有多种方式。常见有三种:忽视、双重矛盾、僵尸化。忽视很简单,就是妈妈或其他亲人在,但他们要么没有看见你,要么是没能力看见你。极端忽视,会导致极端羞耻感--生而为人,对不起。没被爱照见,存在本身就像是错误。

5、三岁后,父亲的介入,对孩子来说极为重要。这是二元关系向三元关系的拓展,是孩子世界展开的重要开始。若无父亲的参与,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就容易塌陷在母子二元关系中。不过,因母婴依恋关系质量偏差,中国的孩子会和妈妈一起排斥父亲的介入。成年后,则成为,婆婆和儿子,继续排斥儿媳的介入。

除最后一句,前面的描述也适合母女关系。母女关系变形是,因没与妈妈形成安全依恋,女儿对妈妈的爱很执着,无法对父亲产生情欲,这影响女儿的恋爱。并且,因性羞耻感,女儿会转而对父亲产生敌意,这让本来就脆弱的父女链接进一步恶化。再者,因还执着于母爱,令女儿根本不能与妈妈竞争。

6、经典的俄狄浦斯情结是:男孩与父亲争夺母亲而有羞耻感,女孩与母亲争夺父亲而有羞耻感。不过,比羞耻感更糟糕的是,根本争不着,即,在这个三角关系中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中国家庭,儿子普遍和妈妈粘太紧,容易是俄狄浦斯情结的胜利者,但这同时会导致严重的羞耻感。所以,他们和有意思的女孩在一起时,会无意识地否认对女孩的性趣,这样让他避免了情欲中的恋母弑父所带来的复杂情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武志红微博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