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老师”!?一曲充满臆想的玄乐

“善待老师”!?一曲充满臆想的玄乐

关于全社会如何对待老师的话题,自古而今热度从未降温。去除外在的表述形式,从本质深意来看,几乎所有的呐喊都聚焦在希望全社会都能够以平视的眼光对待老师。至于“善待老师,就是善待教育”的理想化意象,恰似一曲玄乐飘荡在遥远的苍穹。

自万世师表孔子班私学起,教育从庙堂之高走向了江湖之远,这种启迪心智的思想教化随之由少数达官显贵的专享变成了普世性的社会公共事务。也正是这种由塔尖下沉到底座的下嫁,人类才慢慢从荒蛮蒙昧走向开化通明。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老师以“传道受业解惑”的使命担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是基于此,老师曾一度被推上“天地国亲师”的神坛,供生民拜谒。

古语云:“盛极必衰。”世殊时异,随着人类文明演进速度的加快,提速式的增长带来只能是方向的迷失,全社会对教师的关注与认知也同样跳不出这样的怪圈。随着“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老师身上的光环也随之慢慢消退。于是,老师又有了新的称谓——臭老九。由万人敬仰走向人人喊打,这种跌落不仅仅是对教师这种职业身份的伤害,更是对教育这个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任何事物的发展按照既定的方向推进,一般不会引发一些突破常识认知的动荡,一旦发生偏移,正常的轨迹被打乱很多无法预知的事情就会接踵而至。教师地位跌落的序幕拉开之后,破窗效应也随之出现。放眼过去和现在,在庞大的社会事务体系中,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始终处于居高不下的态势。而对教育的高度关注,最终还是会落在教师身上。由此,许多怪异的事情就不断地在社会生活中出现。诸如,其他的社会性事务即使地动山摇,也最多在局部引发暂时性的动荡;如果教育领域有什么风吹草动,即使是鸡毛蒜皮的事情,往往会被那些享受过教育恩泽的好事者进行无限地放大。于是,教育、教师也就成为了普罗大众口诛笔伐的对象。对一个文明社会而言,一旦教育成为公众“诟病”的对象,老师频繁变成世人指手画脚的核心,不知道是社会发生了病变,还是教育和老师真正出现了问题,不得而知。

从常识的角度审视,老师只是一种职业的称谓。在职业多元化涌现的时代,老师这种职业只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职业。就从事老师这份职业的人而言,他只是千千万万打工人中的一员,只是操持的职业不同,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现实社会之所以对教育和老师投注更多的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全社会都或轻或重地患了教育的焦虑症。既然只是从事普普通通的一份职业的人,老师身上不应该被人为地附加上太多光环,更不应该被进行社会性的道德绑架。以一种平视的姿态看待老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审视教育,从感性回归理性,社会才会变得和谐。

但是,理想的预设只能止于预设的层面,回归到现实时,一切的温情与色彩都会发生偏移。快节奏发展的时代,公众在评判社会事务时,更多是以速度和效益为基本的指标,对教育也不例外。有了这样的近乎全社会的价值加持,原本是“慢工出细活”的精神耕耘也不得不被驱赶着加快了速度。社会向教育要效益,家庭向老师要成绩,学校为了在残酷的丛林法则作用下谋生存和发展也对老师层层加码。在“万众瞩目”中,如果教育和教师能够按照公众的心理祺愿发展,一切都风平浪静、万事大吉,一旦出现了旁逸斜出,最先被兴师问罪的就是学校和老师。

再则,二律背反作为一种“世俗定律”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悖反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就是,在口头和精神上可以毫不吝啬对教育教师教育高度的“礼赞”,可是一旦面对现实时,由于关涉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时,全社会对教育和老师表现出的是极大的严苛。于是,这种怪异的事情的社会的角角落落随处可见:老师是蜡烛,所以应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老师是春蚕,所以吃的是桑叶,要吐出洁白的蚕丝;老师是曙光,要给别人带来希望,自己慢慢的余辉消尽。一言以蔽之,奉献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应付出,不当讲求回报。身为师者,只有做到这些,才不负这份职业称谓的荣耀。有了这样的价值与道德绑架,老师只能远离物质,只能讲付出和奉献,只能默默地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挤压。如果稍有异动,点点涟漪就可能演化成惊涛骇浪。放眼现实,作为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荣职业的老师走出校园,回归社会大家庭时,始终有一种格格不入的疏离感,而且在社会上行走做事时,都会多少遭遇不受待见的尴尬。正是这种现象普遍性存在,坊间才出现了“只见老师跳槽,扎堆考事业单位的,没有放弃事业单位入编教师”的事情。

口头的礼遇固然可以满足暂时的心理疗伤的需求,但是老师首先是活生生的人,他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精神的伊甸园中,既然跳不出人间烟火的熏染,就逃不开开门七件事的叨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享受人之为人最基本的尊严,然后才能从事高层次的工作。审视现实,一线的老师的生存境遇到底如何,明眼人一看便知。在社会物质变得极丰富的时代,老师却始终站在边缘,扮演旁观者的角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选择了老师就选择了清贫”;在倡导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命至上的大背景下,老师们可以振臂高挥、摇旗呐喊,但是不能改变“起到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的常态生活模式。忆往昔,人们对教育和老师投注一定的热情,源于虽然师者不能大富大贵,但是起码可以享受双休和两假。而现实的教育生态则把老师享有的这点微小的权利也给无情地剥夺。一年四季,寒暑易节,变化的是自然节序,不变的是老师没有双休,没有寒暑假,是周周如此、月月如此的连轴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社会和家庭向学校要升学率,要求学校出成绩。为了职业的尊严和荣誉,一线的老师必须扮演“永动机”的角色,永不止息、不知疲倦。

大道至简,原本最简单的认知由于被社会的功利加持,就会变得复杂吊诡。从保障教师权益的角度看,国家层面出台了专门的法律——《教育法》《教师法》,可是当这些专属法走进教育的场域时,两者的关系基本上处于水火不容的状态。出现这种境况,一个根本性的症结就是教育被少数掌握话语权和执行权者作为自己出人头地、扬名立万的利器。不可否认,国家的针对教育科学有序而健康发展的进行的顶层设计是好的,可是当它们从星空落入大地时,由于掺杂太多的人为因素,很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像“暑期托管”,初衷很好,但是过于理想化,具体操作起来不变质变味就不正常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多么动听、多么悦耳,但是除了带来短暂的视听愉悦,再也体验不到其他的乐趣。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8876850660764413465%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善待老师,就是善待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待老师”!?一曲充满臆想的玄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