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母爱毋伤》被母爱的名义包围时,也会受伤

【从旁观的角度看母女关系】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候真的会分不清这眼前的爱是真的还是假的。虽然虎毒不食子将父母可能对子女的生理伤害撇清,但亲子关系中越来越多的精神虐待出现,造成了深远又沉重的心理伤害。

为母则刚说的是母亲的伟大。妈妈这个词,代表了多少的温柔和力量,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当阅读完《母爱毋伤》时,心里还是有深深的颤动:常言妈妈是永远的保护伞,女儿是永远的小棉袄,而现实并非总是如此,不协调的母女关系对女儿造成的伤害可能是一生。

《母爱毋伤》是一部关于亲子心理学中研究母女关系的著作。作者布兰达.史蒂芬斯是从业20多年的心理咨询师,拥有丰富的心理咨询及疗愈经验,她对自恋型虐待有很深的研究,为很多受到自恋型虐待的人提供过心理救助,也期望能帮助更多的人获得心理健康。

全书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说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定义、形成的原因、自恋者的类型以及拥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母亲对女儿造成的影响;第二部分阐述了如何预防自恋型母亲带来的伤害及应对伤害的疗愈方法。

虽然书中阐述的关系和情况并没普遍在身边发生,但书中提到的两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很常见,值得每位母亲或父母反思。

“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家庭结构:强势的母亲,无能的父亲,被控制到失去灵魂的孩子。” 仔细观察身边的情况,确实有很多中国家庭存在这样的现象。当下的社会对母亲有太高的要求,事业家庭必须两头顾,天生的母性责任感让母亲放不下孩子,但没有事业就没有地位,于是母亲逐渐被生活撑大,逐渐强硬起来,逐渐有了家庭地位;而父亲是很佛系,什么都可以,什么都无所谓;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要求不同,男性和女性的生活理念不同,才有了越来越多女强男弱的家庭出现。

文中还提到,“孩子消耗太多的能量去满足父母的期待,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自己是谁、自己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有哪些。” 一般对子女要求过高的多半是母亲,因为现实社会对母亲的要求高,造成了母亲对子女尤其是女儿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母亲觉得女性只有更强势才能在社会更好的生存,却没想到这种高要求也会带来伤害。这一点值得每位母亲反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母亲只是女儿的领路人,而不是女儿人生的操控者,授人鱼不如授人渔,真正的爱是教会女儿自己能独立行走在美好的生活之路上。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也强调:当我们是为了取悦自己而不是为了取悦别人,我们才能自愿的去改变,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变好,我们才能全心投入,不懈努力。是否能变好,一切都取决于自己。

书中第二部分阐述:如果受到自恋型母亲的精神虐待后该如何调节和处理,如何摆脱母亲控制、过上更好的人生。还是那句话:只有我们坚信自己可以变好,我们才能真的变好。我们感受到来自母亲的压迫,我们正视这种自恋型虐爱带来的伤害,我们理解其中的缘由,并承认这种伤害,同时我们相信自己能处理并摆脱这种伤害,并为之去努力执行,我们就一定可以更好。

如果你与母亲的关系和相处模式时常让你不太舒服甚至压抑,《母爱毋伤》这本书或许能帮助到你,为你打开母女关系的心结。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记】《母爱毋伤》被母爱的名义包围时,也会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