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惊醒的时候

||

    一个电影,一个纪录片,一本书是否有价值是否有营养有意义,在于它除了给人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外,是否能给人心灵上的启迪,让我们或多或少从不同层面学到什么,感悟到什么,哪怕是一点点亦或是许多。第一次看关于老和尚的纪录片,就一直想写点什么,却被自己的拖延懒惰流过去了,它们曾激起浪花却未被推敲,我这支迷途的船在自我懈怠中未能在浪花中前进再一次看《生活禅者》时,随着许多浪花的袭来,这一次我不想只是放过,多少还是想乘着老和尚这一生慈悲智慧的激起浪花,前进些。

    《生活禅者》分为上下两部,昨天再看第一部,看到的多是老和尚在改革初期的艰难,以及金刚不退的菩提心。值得一提的是老和尚也是新洲人,那时代苦活下来已是不易,他少小两岁便住进了寺院,算是童真入道,去云门寺受戒不巧遇到举国震惊的云门事件,也是在那时候因缘巧合,得以做虚云老和尚的侍者。三十岁被打入右派,这个帽子一戴就戴了十五年,说起来轻描淡写,运动来运动去,那时候的苦也只有那个年代的人才明白,我以为自己是无权评论的。就算是右帽子也是因为他发心为虚云老和尚写传记,劳动劳动再劳动,同时是毫无尊严的被鄙视。听看完短片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师兄感慨,十五年不是一般人能熬过去的,许多人因受不了而逃跑、自杀等等,但据见闻者回忆老和尚对于那段时光没有丝毫怨言、没有丝毫的敌视,他还是爱着这个国家。

    老和尚的每一句话、每一种感悟、每一个境界都是他艰苦人生经历得来的,都是踏踏实实的脚步,都是他亲自证得的,没有半点虚妄。那不是柔软的文字,不是纸上得来,不是头头是道而已,而是他自身做到的一点浅显的表露。让我感动的又深感惭愧的是,他在经历过十五年劳动改造后,依旧没有放弃没有淡忘修行,并致力于重振古刹宣扬佛法,生活已是不易他却没有忘记,没有遗忘初心,是那样的坚定。

    上篇让我映象很深的是两个场景,一个是他在大年三十一个人被发配到荒山守林,一个人在破屋子里打坐虽有丁点凄凉却在提起正念时感到欣慰。虽不敢揣测老和尚境界,对比我也有类似一点微薄体会。那是某天夜晚突然下起暴雨外面电闪雷鸣,我和圣戒师在茶场,因雷太大停电了,我们就在那小屋子里回不去。雨像是瓢泼在外面下,我们门开着雨进屋快半米,没有像往日闲谈,我盘腿坐在椅子上打坐,双眼微闭,时时还可看见闪电几秒几秒的透着光。那时心就静了下来有许多微妙的体悟,感触最深的是我们的身心,我们的心就像是屋子里端坐的人,而身就像外面那瓢泼大雨,随着外界不停的被运动着,自然规律谁的一生也避免不了,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屋子里的人,是我们的心。心不焦急身怎样动荡,屋里的人也就自在了。若是屋里的人不自在,我们的心不安定,就算是外面晴空万里,屋子里也是晃动的,想来决定我们的还是屋子里人我们那颗心如何安放。晴空万里也好,风雨交加也好也就随着它,飘也好定也好,屋里自如。那一晚给我的触动很大,几乎算是让对身心有另一种认识,我写了一首拙诗

“屋外咫尺电闪雷鸣

对门心如古井无波

若不随境转

一切唯心造

烦劳是非即世事

该知呼吸在其中

身动又何妨

心平气自和”。这种感觉很美妙,是一种心灵的舒畅,却没办法与他人分享。虽看起来悲剧,很凄凉,但我很感谢那个夜晚,那时候也理解到逆境使人更好的成长,当你提起正念时会有平日里难有的收货,会比走在平坦中的人收获更多。我后来问师兄他们知道那天的雨吗,他们大多很模糊,因待在这边相较舒适的屋子里,并没太大感触。因而我更加感激那种难得的体会,心里很欢喜,当然前提是提起正念不烦不燥的时候。

    再一个是老和尚自述,他回想当年被改造,再到摘下帽子后继续为百废待兴的佛法奔波时说。当一种精神、一种信仰、那种禅的精神真的种到灵魂深处时,你不让我念佛也好,不让我诵经,不让我学习,不让我住在寺院,不让我当和尚也好,这些都没关系,禅是自如,是转境的,这就是不住于相。相较于老和尚在历经十余年大批斗,依然坚守着自己信仰,不忘虚云老和尚嘱托,没有不了了之,这样的平常心,长远心,我十分惭愧。衣食无忧的我,时不时就懈怠,时不时都忘了自己在干什么,要干什么,当初是为什么,日子过着过着就随他去,不愿有半分多的操心,以至于住在宝莲上,荒废许多光景,羞愧不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惊醒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