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作为一本书,它只是孔子当年教书的课堂笔记。但是,这本书越到后来,就越成为中国的政治纲领。那就不一样了:政治纲领要落地成为行为规范,就有大量的技术问题必须解决。

举个例子:孔子特别主张,父母去世,子女要守孝三年。有人问他,我守一年行不行呢?孔子回答说:父母去世刚一年,你就吃好的,穿好的,你能不能心安呢?你要是觉得心安,你就去做吧。你看,这个口气,像不像一个劝我们学好的邻居老大爷呢?我们要是不听劝,他还有点气鼓鼓的不高兴。所以,孔子谈的是一个朴素原则。

但是随着孔子和《论语》的位置越来越高,这个守孝三年,变成全社会的行为规范,那就麻烦了。一般官员,父母去世,他应该辞官回家守孝三年,这叫“丁忧”,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是武将正在战场上呢?一听爹妈死了,马上就扔下正在打仗的部队回家?不行吧?朝廷只好下令,不许走。这叫“夺情”。好了,既然可以辞官也可以不辞官,这中间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呢?

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例子,一个是明代的张居正。他刚刚上台执政,改革大业刚刚展开,小皇帝对他很依赖,正好这个时候张居正父亲去世,他被“夺情”,没有回家守孝。他该不该呢?反正这件事后来成了明朝后期影响深远的重大政治事件。

另一个正好相反的例子,是清朝的曾国藩。咸丰7年,他带着湘军在前线跟太平天国打仗呢。一听父亲的死讯,二话不说,丢下队伍回乡奔丧。气得左宗棠写信去骂他不负责任。那曾国藩做得对不对呢?你看,原则好定,但是一旦到了现实生活中,全部变成了很具体的技术问题。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