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像、神庙与失落的文明》读书笔记17

卡瑟伍德

第二篇 - 政治

《逃离象牙塔》从埃及到中美洲

从记录来看,卡瑟伍德的生活时不时会出现凭空消失的时间段,搞得很神秘,行为也很闷骚。也不知道是不是和他早年跟伯爵夫人的情人关系有关,毕竟对方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不低。

1820年代是哥特式建筑最流行的时期,用卡瑟伍德给朋友的话来说,“哥特式建筑非学不可,malgre soi(由不得你)”。最后这句是法语,英语里的翻译是despite ourselves。

自从上次接触过埃及文化,卡瑟伍德显然对这类型的遗迹非常感兴趣,念念不忘。他在1831年还去了突尼斯寻找古迦太基遗址。迦太基文明比罗马文明还要早。对于这个文明的建筑风格,他的形容是:

……结构简单,比其他建筑高雅许多。……它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比例的匀称和优美……以及奇怪的建筑学上的一反常规,既希腊和埃及艺术的混合。

既然提到了希腊和埃及,我就顺手搜了一下地图,不禁叹了一声难怪如此,他们不就是直面地中海的么?难怪有种奇异的融合。

相近的维度、地理位置、气候等,都容易发展出相近的文化

卡瑟伍德对建筑的记录还是比较细致全面的,除了素描,还会有建筑平面图和上面一部分文字的抄件。他对于遗址记录的经验应该也是从这两次旅行中逐渐积累的。

之后他在埃及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探查埃及的神庙、金字塔、遗址,其中一位和妻子把家和他们的总部安在了底比斯一座巨大的坟墓里……没错就是坟墓里。确实是一群非常奇特,不安常理出牌的伙伴。

虽然古埃及人创造了伟大的文明,但我怀疑,与他们相比我们的朋友海先生的沙发更舒服,烟草更醇香,食物更美味。

以上是他对这段时光的一些记录,和我们现代人看古人,尤其是古代君王生活之后,发出的感慨很类似。想想有wifi、有空调、有洗衣机和洗碗机的生活吧,真开心。

卡瑟伍德虽然寡言少语,但在为人处世上意外的有些圆滑之处,他会在自己的通行证上称当时埃及的总督,也就是奥斯曼帝国驻扎在那里的阿里帕夏为“陛下”,说自己是“为陛下工作的工程师”。不知道为什么,和后来的斯蒂芬斯相比,他似乎显得没那么世故了,也许是因为中美洲之行的记录者是斯蒂芬斯的原因?瞎猜的瞎猜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石像、神庙与失落的文明》读书笔记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