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这种孰先孰后当置后

★❤


  【不停问自己能做啥?想做啥?先说生存,再提梦想……】…这样的状况,在当代人的生命当中,是很普遍的。

  只是说,这种普遍,是怎样的普遍,这就值得论一论、析一析了。

  若属会生起偏差而沦落的普遍,那么,这就需要纠偏,进而扶正。
  若属会生起沈稳而超拔的普遍,那么,顺其自然,伺机助推即可。

  这里,是在检视着…这些个普遍的真实属性,普遍则类似为标签。


  先说…属会生起沈稳而超拔的普遍,没啥大问题,大体上,就像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次说…会生起偏差而沦落的普遍,这就需要纠偏了。这就像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要在白沙不与涅混前就建出个隔离墙,使得白沙不与涅混合,这是从预防的角度上讲。至于已与涅俱黑的白沙,在相状上,沙虽然已经不白了,但这时,若有机会使着黑了的沙再恢复为白的本体的本事,倘若机会成本也合适的话,倒是可行。所以到此,若真要纠偏以令复白,这就有两个讲究:于纠偏时,还得留意自己是否持身正,这是第一。再来便要衡量自己具不具备纠偏的本事、或是纠偏的水平达到哪种水位,这是第二。


  再次,这才来解析《已经生起了偏差的…【〔不停问自己能做啥?想做啥?〕〔先说生存,再提梦想……〕】》里头的内容。

  〔不停问自己能做啥?想做啥?〕的本身,貌似很正确。但这种正确,其背后的状态,才是决定这个表相上的正确是否也为真正正确的走向。

  貌似很正确的貌似,只是现象。
  其背后的状态,是现象下的本质。

  离开本质谈现象,这种谈,当先避。
  连本质与现象都辨别不了,避无可避。

  试想,

  以焦躁状态来不停问自己能做啥?想做啥?这种问、这种想,能问出个啥?想出个啥?其结果当然是…问不出个啥!想不出个啥!于是,一定会愈来愈焦躁,这是刚定的结果。

  以正精进状态来不停问自己能做啥?想做啥?这种问、这种想,这就与前者在气场上截然不同了,因为状态不一样。以后者这样的状态来兴起问、来发起想,必能问出个明白,必能想出条良好进路。于是,一定会愈来愈笃定,愈来愈老练。

  因此,在不停问自己能做想做啥的当下,若不检视自己状态先的,往往就更容易流于迷迷糊糊。既然已流于迷糊,所谓的生存跟梦想,就更别提了。

  而在去除了迷迷糊糊的状态,并且进到明明白白的状态后,这样的明白人,一定会发现,〔生存与梦想〕,根本就是一个铜板的两面,它们是一体的,哪能分得开?由此可见,凡是会把这铜板分开的人,无庸置疑,有极大的机率,必然已陷落在迷迷糊糊的状态里了。也只有这种状态的人,才会说出类似这样的胡话。

  由上面的梳理,现在,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笃定定论:

  一、状态的检视为第一优先。
  二、生存与梦想是为整体,不可分割。


  根据结论,相应的操作步骤,便会自然流现出来。


  一、得先检视自己的状态为何?

     a、处焦躁状态下的自己,当先调到为正精进的状态。而这个调整法,若自己再怎么调试,还是调不好、试不出的。处在这种不知所措状态的人,那就要去求教已知的人,以谦虚的真姿来求教(不然,谁要教?)。借由优异的调整法,使自己状态由焦虑进到正精进。

    b、处正精进状态下的自己,要检视自己的问,是有效的问,还是无效的问。若自己再怎么问,仍无法判定效用大小,那就要去求教已能判别效用大小的人,以代表著足夠谦虚的礼仪来求教(不然,人家为什么要教?)。借由判定的精准度的提升,使得原本的无效之问可以提升为有效之问。


  二、生存与梦想虽是一体,但仍然当依情境之不同而分别论之。

  情境A: 以〔单论生存,不论梦想〕为适的情境
  情境B: 以〔单论梦想,不论生存〕为适的情境
  情境C: 以〔生存与梦想俱当综论〕为适的情境
  情境D: 以〔生存与梦想俱不可论〕为适的情境

  既然情境有别,就别将情境混为一谈。因此,情境得先捻提出来,依其适,再分别论之。

  于此,亦当谨记:无论是怎样的情境,都离不开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人若退阶沈沦为兽,那么,谈A,也就丝毫没意思了。

  这里,D是最难,也最高深。在这简短篇幅中,无法展开,所以,直接略去,在此为适。


  最后再审视如上通篇。

  当然,要能捻提不同的情境出来,这也不是简单的功夫。但再想想随后的价值,依着那价值再惦量惦量看看…但要是能将这种功夫练出来的,那么,对于【不但能问出自己能做啥,亦能乐在自己想做的,如此,不但可以超越生存,还能实践梦想】的这个目的嘛,这就不怕完成不了了。


  啥是正精进:

  已生之恶令断彻,未生之恶令不生,
  已生之善令滋长,未生之善使令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营管理】:这种孰先孰后当置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