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才是孩子最好的辅导班

漫长的暑假又到了,有家长用“惨无人道”来形容暑假的漫长,对于家有孩子的人来说,的确不好过。

学习好的孩子都不报班

最近和几位妈妈聊天,一位妈妈说,自己真是拿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没办法了,天天在家看电视,对看书没一点兴趣,写作业都得逼着才行,无奈之下就给报了个班,恰逢做活动,很优惠,789元,语数外三门课,每门课30节课,算下来一节课还不到10元钱,很是划算。这位妈妈还说,老师要求暑假必须读10本原版英文书,一想起见书发愁的儿子,自己比儿子还愁,别说是英文书,中文书儿子都懒得看。这位妈妈脸上写满了迷茫和焦虑。

另外一位妈妈则淡定得多,用她的话说,现在基本不管女儿,主要忙自己的事业。但是人家女儿随便一考就是年级前三名,而且从小到大,根本没报过什么课外补习班,当然除了才艺类的。

通过这两位妈妈的对比,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女儿比儿子乖?人家孩子天赋好?人家运气好,生了个好孩子?

如果你得出的是诸如此类的结论,那你的孩子活该学习不好。

你光看了那个女儿考前三名的妈妈的毫不费力,云淡风轻,你没有看到人家背后的努力,就轻描淡写地总结为,人家孩子天赋好,人家妈妈运气好。就好像很多穷人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有钱人都是靠运气好发家的,然后寄希望于中彩票来改变命运。其实,这种想当然背后,是一种懒惰,更是一种责任的转嫁,把孩子学习好不好的原因都归结为性别、天赋、运气,好像没自己一毛钱事一样。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所有的孩子应该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若干年后,孩子则千差万别,我认为这主要归因于父母的塑造。可以说,千差万别的父母塑造了千差万别的孩子。

拿那位女孩的妈妈的来说,她一手把孩子带到三岁,孩子三岁以后,她才重返职场。她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格外看重,这种看重不是简单地报个班了事,她自己买了很多教育方面的书去研读,并身体力行去做,去总结,去改进。她说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阅读,女儿几个月的时候,就开始了亲子阅读,直到现在,她还每天晚上给孩子读一本英文绘本。至于中文书,她会根据女儿的年龄和喜好,买一些书,让女儿读。

她不仅让女儿读书,还时刻去读女儿的心。她对女儿的学习看上去放得很送,但她付出的心血,是那些报班了事的家长,无法比的。她会分析女儿各科的学习情况,如果哪一科弱,她又会具体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然后对症下药。拿英语来说,如果她觉得女儿单词方面有点弱,她就会找一些专门针对单词的书,让女儿去做,而且会做一个系统工程,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坚持做下去。就算是要报班,也会先考察其教学体系、教学风格是否适合女儿。用她的话说,女儿需要什么,她就给女儿补什么。

因为对女儿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她根本不会盲目地去报什么班,更不可能听说哪个培训机构做活动就赶紧报个名。她说,盲目地报班不但起不到正面作用,可能还会败坏孩子的学习兴趣,真的是得不偿失,而且也不见得省钱。

培训机构的套路一般是这样的,所谓“放长线,钓大鱼”,先用低价把你吸引过去,等你交了钱,才说必须得买他们的教材,如果不买,课就上不了,当然那教材是他们独家编制的,别得地方还买不到,价格么,随便要,此时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家长只好忍了,要不前面的钱也白交了。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你买的课时已经满了,但是教材的内容还没学完,话说后面的内容还挺重要,如果不学后面的,前面的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家长你是继续报班呢,还是撤呢,哦,此时,已经恢复原价了,原价是多少呢?

买衣服的时候,吊牌上的价格往往是实际价格的几倍甚至十倍,这个差距,可以做部分参考。

盲目报班后果真是惨不忍睹,有人说,便宜东西买不起,盲目报班还真是这么回事。

你知道孩子缺什么吗?

再回到孩子教育的问题,孩子缺什么,就给补什么,问题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孩子缺什么?为什不知道呢?因为他们从来不认为,孩子的各种习惯,各种问题是自己一手塑造的。

拿孩子看电视来说,家长无非有两种表现。第一种是,逢人就说,我那孩子,就是爱看电视,不爱看书,说也不听,骂也没用,说完一阵叹息,没自己啥事了,好像说孩子两句,自己的义务就尽到了。也不看自己每天在电视前面能耗几个小时,自己一年能不能读一本书。

第二种表现是,不动声色,但是自己会暗暗地琢磨,孩子最近看电视有点多,是不是我看电视的时间太多导致的,还是我最近忽视了孩子,没有好好陪他。看来,我应该多花点精力在孩子身上,多陪他聊聊,看看书,看他最近有什么新的动态。一番思索后,也不马上让孩子关电视,而是自己捧起一本书看起来。过一会看电视的孩子就会被吸引过去,这便是一个谈话的好契机。就算孩子没有被吸引过去,他仍然会找机会与孩子互动,为孩子准备一些好玩的事情,或者说,明天带你去图书馆玩吧,如果孩子的读书兴趣没有被败坏掉,一般会欢呼雀跃的。不知不觉,孩子就远离了电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丝毫没有觉得家长不让他看电视,只是遵循内心的声音,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而已,而他感兴趣的事情恰恰是看书。

哪一种家长难度系数高呢?哪一种孩子轻松呢?哪一种教育效果好呢?

前一种家长,把原因推给了孩子、家庭、社会,唯独自己没有任何错误。后一种家长,先反省自己,寻找孩子到底缺了什么,才会如此迷恋电视。他得出结论,孩子缺了自己的陪伴、关注、理解,于是他给孩子这些,如同给一颗小树苗阳光雨露,小树苗便茁壮成长。孩子用他阳光下自由奔跑的身影给予回报,家长会心一笑。

后面那种孩子就不动声色地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一问有何决窍,人家父母说,不打不骂,不报班,全凭自觉。你听了觉得不可思议,全凭自觉?我那孩子,能看两个月电视,不动一下书本,看来还是人家孩子乖,天赋好。

你能GET到读书得妙处吗?

阅读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但能意识到,和能做到,是有距离的。

我愿意把这种“做到”,叫“领悟到”,“意识到”和“领悟到”是不同的。“意识到”到是别人告诉你,阅读很重要,有哪些好处,你听了觉得有道理,而“领悟到”是什么呢?是你自己读了很多书,觉得从中得到了莫大的享受和快乐,也许是一种豁然开朗,也许是一种别有洞天,也许只是幽了一默。你愿意让孩子也拥有这种快乐,这叫“领悟”,是自己得来的,不是别人告诉你的。

如果一个人能“领悟”到读书的快乐,不用说,他的孩子一定是爱阅读的,因为他做了一个好榜样。如果一个人只是“意识”到读书是有好处的,他多半会给孩子强调读书的好处,让孩子去读书,至于自己读不读,倒不在意。其结果,可能是孩子依然不爱读书,甚至逼急了,孩子会讨厌读书。

人都有趋乐避苦的本能,如果读书本身是一件乐事,还用别人催吗?如果读书是一桩苦差事,那些所谓读书的好处,大约也是得不到的。

读书是苦,是乐,全在于父母的引导和师范。

我不相信从不读书的父母,能培养出热爱阅读的孩子,我也不相信没有书架的家庭,能培养出各领域的精英。

才艺可以不学,书,必须得读

以我有限的经历,我觉得能GET到读书妙处的人并不多,很多人说阅读重要,都是别人告诉他,他又告诉孩子的。

能GET到读书的妙处,前提当然是多读书,多读书的前提是读书速度要快,读书速度快的前提还是多读书,读多了,速度自然就上去了。这可能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但说到底,还不是多看书吗?

我家附近有一个绘本馆,我在里面办了年卡,除了可以借绘本,每天还有两场故事会,从女儿两岁多开始,我经常带女儿去,现在去绘本馆几乎成了她课外活动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且都是她自己要求去的。我在家也会给她读绘本、讲故事,上小班后老师告诉我她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表达能力,记忆能力,在同龄小孩中算得优秀。我认为这不得不归功于阅读,且大量阅读,快乐阅读,玩着读,躺着读、吃着读,笑着读,唱着读,演着读,跳着读,总之,想怎么读怎么读,怎么开心怎么读。这就是所谓的“熏陶”吧。

女儿班上也有几个家长去那个绘本馆试听过,试听以后,孩子都表现得比较喜欢,但家长还是没花这个钱,可能觉得不值吧,看看书,也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后来,有几位家长,花了更多的钱,给孩子报了绘画班。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

美术,当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绘画,也是一门很好的才艺,但其重要性不能和读书相提并论, 说到底,绘画算一门“才艺”,而读书却是如同呼吸一样重要的东西,比才艺重要,它是一切的基础。各领域的顶尖人物,大多是喜欢阅读的,阅读意味着思考,意味着对人生、对自热、对社会持续不断地探索,这种探索才是人能做好一件事情的原动力。

当然,如果你已经修炼到佛祖的境界,对这个世界已无迷惑,自然不需要阅读,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值得别人去阅读。

如果把读书比作织锦,绘画就是这匹锦上的一朵花,仅仅是一朵花而已,这匹锦上还可以有科学、文学、音乐、经济、建筑、甚至美食、电影、瑜伽、养生等姹紫嫣红的花,可如果没有这匹锦,那些花也不显得那样娇艳多姿了,甚至会枯萎。可离了这些花,那匹锦依然是一匹华美的锦。

所以,我说,才艺可以不学,书,必须得读。

孩子感受到冷便是“寒门”

现在老说,寒门难出贵子。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寒门”,没权势?没资源?没财富?没文化?如果这四条缺一不可,我觉得大多数中国家庭都是“寒门”,这么一说,可能很多人觉得心里舒服点,但这并不能成为沉沦的理由。

有一篇报道北京高考状元的文章提到,那位状元的父母都是外交官,他从小所看到的东西是别的孩子没法比的。他也许跟随父母去过很多国家,出入过很多高级社交场合,这些的确是普通家庭没有的,但我想他看过的书应该不在少数,他的父母能成为外交官,文化素质应该比较高,应该有阅读习惯,家里藏书也许颇为丰厚,这些都对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你没有能力让孩子行万里路,但只要你愿意,就可以给孩子一个读万卷书的机会。这也许是实现阶层跨越的一个利器,如果你真的那么看重“阶层”这回事的话。

“寒门”,或许,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角度感受一下这个不太让人舒服的词。如果孩子感受到的是温暖,对世界的认识是美好,姿态是开放的,从未觉得自家寒冷或寒酸,就算他们家是租的房子,那他们家也不算是“寒门”,如果孩子感受到的是孤独,对世界的认识是冰冷的,姿态是回缩的,即便他们家有万贯家财,他所处的也不过是一个有钱的“寒门”,如黄圣依的儿子。

父母构成了孩子的世界,如果父母自己活的开放豁达,孩子便能感到世界的富饶与美好,如果父母自己无法与世界,与自我很好地相处,全身心地透着一股别扭劲,孩子心里也会阴影重重。

父母内心贫瘠,把自己活成“寒门”,孩子也就真成了寒门子弟。精神上的“寒”,才是最具有遗传幸的,也是最难以斩断的家族链条。

谁能跨越精神上的“寒”,就已经活得尊贵了,不必非得出个贵子,来证明自己的不寒。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才是孩子最好的辅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