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共修-《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

若是你能善待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大抵上可以给你足够的善待;若是你能宽容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大抵上能够给你足够的宽容;若你是个非常认真生活的人,你的世界也会非常认真地对待你。这么多年来,我就是这么想的,这么做的,貌似我的世界也是如此对待我的。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你如何对待它,它就如何对待你;什么样的人,就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 笑来老师开篇讲了重力加速度的故事,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重力加速度一直存在,亚里士多德没有发现,一千多年后的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上扔下两个重量相差很大的铅球,发现两个铅球竟然同事落地。我们存在的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有生命的,这个是生命是我们认为地赋予的。就像牛顿看到掉落到地上的苹果而发现了万有引律,但是大多数人也只是看到了苹果落在地上而已。

如果你不知道某个概念,那么这个世界就好像“你压根就不应该指导似的”那样存在,如果你知道了这个概念,那么这个世界就好像“你原本早就应该知道了似的”那样发展。这个世界如此的神奇。

      如同笑来老师的朋友金光,把出海当船员当成了一次周游世界,一路遇到各种好人。而另外一个人,同样作为船员、同样的航线,遇到的都是各种糟心事、各路坏人。

你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那这个世界给你展现的也就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样的人,就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你若是个好人,这世界就对你好一点;你若是个坏人,这世界就对你坏一点。

说了这么多,最终引出一个比较有名的心理学概念,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又比如别人不小心冒犯了你,你的心理或许会有两种想法:一、他是故意这么做得,就是想要跟我作对;二、他是无心之举,或许他做了之后就已经意识到了,或者他不晓得,你可以告诉他。其实这两种想法便是你内心世界的一个反应,你选择第一种还是第二种,如果第一种,那世界便是暗淡、你看到的都是不如意的,你想法会指挥你的行动,你的行动又反复引证你的想法的正确,不断的告诉你,你的想法就是正确的,比如尼采就说过: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差距就在于教育和习得。这个世界不仅有的物质构成,还有有生命的、有灵魂得、有思想的人构成,这个世界是善是恶,是我们心中的镜像

    你认为的这个世界怎样,这个世界就会真的是你认为的那样,并且还在不断朝着你认为的快速发展。所以请怀有善良敬畏的心对待这个世界、对待身边的人和物。你的世界会越变越好。23、思考与行动0314-其实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

思考与行动

这期,只有一个问题,可我也知道这个问题有多难以回答——为什么难以回答呢?因为这可能是要琢磨一辈子又一辈子的问题:你的世界里有哪些不美好的地方?那之中,有多少其实可能是你自己的选择?

      不美好的地方比如性格、生活态度、认知、以及最具体的跟父母的相处方式,这四个方面比较典型。

         ①比如性格上,不爱说话小时候跟父亲的相处方式有关,凡是有他的地方我都躲着走。母亲一直崇尚以德报怨,但是母亲的以德报怨比较狭隘,不是只局限于在别人大事、难事面前伸出援助之手,而是事无巨细的替别人考虑,事事纵容、包办,就是别人眼中的老好人。我也是如此,把自己定位为好人,是在直接或间接的告诉别人,我是无害的,你可以伤害我,但是我不会对你怎么样!不管别人有意无意的冒犯我都不会表现出来,该礼貌有加绝对不会含糊。现在越来越明白,我为何要这样,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为何要为难自己,对于不接受的坚决说不,这才是我内心的声音。像母亲一辈子落个好人,却也时常烦恼痛苦缠绕。

②生活态度消极保守,总是觉得自己毫无优点,事事消极被动。总是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他业绩不行,但是他人缘好呀;他人缘不行,但是他很有才华呀;他业绩一般、人缘一般,但是他聪明呀,这就是我看人的地方。看人总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而找自己的得拿着放大镜。做事被动,生怕主动会吓着别人,并且害怕事情失败后承担的后果,两害相权取其轻。

③认知能力不高,这个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充实,但是认知能力确实局限,看问题比较狭隘,而且只浮于表面,并且容易朝着消极的地方思考。

④和父母的相处方式,姥姥在我25岁那年过世,在那之前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姥姥是我生命中最亲的人。我把这话告诉我姐,她表示震惊表示不理解。所以有了自己的家之后,我很少跟父母亲打电话,有时候时间久了,母亲会打电话过来问我最近怎样,父亲在一旁听着。跟父母交流时只要他们有一点语气加重,我就会很不耐烦,要么不说话,要么用更加重的语气跟他们讲话。过后很后悔很自责,觉得这样很不孝顺。用阿德勒的目的论来讲,我是不想跟父母亲交流所以才会找出一大堆的理由来。不过近几年我们都在改变,父母亲不再轻易的发脾气,而我也步入中年,开始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跟父母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小时候的经历不可改变,但是可以改变的是对经历的看法,比如我从小跟父母有交流障碍,所以我格外重视跟儿子的沟通交流。受母亲的以德报怨观念影响至深,但是现在也决定摈弃这种观念,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但要保持善良的底线。因为为人父母,体会到父母的比容易,跟父母的相处也越来越好。这些都可以主动选择,主动改变的,父母爱我们,我们爱孩子。我们希望完善充实自己,让父母欣慰,让孩子自豪。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共修-《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