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用户体验5要素的概念是在刘飞大大的书里,但那本书里没有展开说,导致我一脸懵逼,这是啥玩意??
后几次看到用户体验要素是在各种平台上看见的产品分析文章里,看到许多人都在用这个框架写文章,突然心生反感:我看的那么懵逼的概念,你们都这么理解?怕不是套格式写文章吧。
也正因如此,我的所有分析产品的文章里从来没用过这个框架。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自己也只是完全按照三节课给的模板在写产品分析文章时,突然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培养出什么产品思维。因此,我决定看一看这本书,看一看这被广为流传的用户体验5要素的思维框架到底是怎样的。
——用户体验是什么?
——书里是这么说的:“产品如何与外界发生联系并发挥作用”。
我的理解:好的用户体验是用户在实用产品的整个流程中得到了满足。
概括一下各要素的内容:
战略层:一个产品最底层,最根本的,所满足的用户需求,想达到的产品目标。
范围层:决定功能规格和内容需求。一个功能或内容需不需要做,是这一层次要考虑的问题。
结构层:在功能型产品上是交互设计,决定了系统如何响应用户请求。在信息型产品上是信息架构,合理安排内容元素分布及层次促进用户理解。
框架层:首先是信息设计,是一种促进用户理解的表达方式。对于功能型产品,还包括界面设计;对信息型产品,还包括导航设计。
表现层:视听等角度的感知体验。
这五个层面应该自上而下建设,从战略层开始,终与表现层。让每一个层面的工作在下一个层面结束之前结束就可以了。
战略层
在战略层中,准确定义产品目标是一件复杂的事,要避免在未充分理解问题时就得出结论。我们要明确定义成功的条件,而非通向成功的路径。
产品目标一般包括商业目标(替企业赚钱或省钱)和品牌辨识力的培养,同时建立直接或间接的成功标准来评判。
为用户设计产品,要了解用户需求,分别需要了解用户是谁以及用户想要什么。
首先对用户进行细分,可以从以下角度:
1、人口统计学特征(年龄,性别,职业,地域,收入,感情状况)及角色。
2、兴趣爱好等世界观
3、对技术操作以及内容的熟悉程度
接着确定用户想要什么。
可以定量或定性的进行用户研究。
定量的有问卷调查,定性的有用户访谈,可用性测试等。
另外,创建人物角色或是用户模型,可以让我们在前进的每一步都时刻记着用户。
制定战略时更多关注战略目标本身,而不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范围层
思考实现目标会遇到的问题并得出解决方案的过程。这里的解决方案指的是明确项目中要完成的全部工作。范围层确定需求要不要做。在这一层要用文档定义产品需求,这样才能知道在做什么和不需要做什么。
如何定义和获取需求?最直接的方法是询问用户。
需求分为几类?
1、人们讲述的,他们直接想要的
2、人们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给出的基于主观的解决方案
3、人们不知道他们是否需要的特性
过于关注现有产品的维护可能导致思路变狭窄,这时候可以汇集各部门以及典型用户进行脑暴,可以打开设计思路。
关于产品文档的一些点:
1、要足够清楚准确(只要包含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可能混淆的功能定义、只记录创建产品时已经确定下来的决议)
2、描述产品应该去“做什么”防止不好的事发生,而不是“不应该做什么”
3、具体详细,能够转化成执行
4、将主观化为可执行的标准
需求优先级排序:
用户量、用户频率、开发难度、效果、商业价值、与战略的关联等。
结构层
结构层对于功能型产品和信息型产品分别是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他们都强调确定各个将要呈现给用户的元素的模式和顺序。交互设计关注于将影响用户执行和完成任务的元素,信息架构关注将信息表达给用户的元素。
交互设计要留心错误处理。
在以内容为主的网站上,信息架构主要的工作是设计信息组织分类和导航的结构,让用户高效、有效浏览内容。信息架构的分类体系有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两种。
从上到下:从战略角度出发,下从最广泛的、有可能满足决策目标的内容与功能开始进行分类,然后再依据逻辑细分。
从下到上:根据“内容和功能需求的分析”而来,先从已有的资料开始,归入最低级别的分类,再归纳到高一级别的类别。
信息架构质量最重要的标准,是用户是否认为每一个步骤都是合理的以及当前的步骤是否自然延续了上一个步骤的任务。
一个高效结果的优点是具备“容纳成长和适应变动”的能力。
信息架构的基本单位是节点,节点的组织类型一般有以下几种:
1、树状结构
2、矩阵结构(允许用户在节点与节点之间沿着两个或更多的“维度”移动,帮助带着不同需求来的用户)
3、自然结构(不遵循任何一致的模式,节点逐一被连接,适合探索一系列关系不明确或一直在演变的主题是很合适的)
4、线性结构(常被用户小规模结构,如文章、专题)
成功的用户体验,就是能事先预知用户的期望并将其纳入设计之中。
在节点的命名原则上,要使用用户的语言,并保持一致性。
框架层
首先是信息设计,是一种促进用户理解的表达方式。对于功能型产品,还包括界面设计;对信息型产品,还包括导航设计。
在框架层,我们主要解决放置的事情。界面设计考虑可交互元素的布局,导航设计考虑在产品中引导用户移动元素的安排,信息设计考虑传达给用户的信息要素的排布。
界面设计遵循用户习惯很重要,不过在改变有明显益处的时候可以打破。有效的使用比喻,减少用户在理解和使用你的产品功能时对猜测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用户已经被教育得差不多了,可以放宽这类限制。
哪个功能要在哪个界面上完成,是结构层交互设计中决定的,这些功能在界面上如何被用户认知到,属于界面设计的范畴。成功的界面设计让用户一眼就看到最重要的东西。
导航设计必须满足三个目标:
1、必须提供给用户一种赛网站见跳转的方法;
2、导航设计必须传达出这些元素和它们所包含内容之间的关系;
3、导航设计必须传达出它的内容和用户当前浏览页面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导航系统:全局导航、局部导航、辅助导航、上下文导航、友好导航、远程导航、网站地图、索引表。
信息设计不仅包括视觉上,还包括分组和整理。要用能反映用户思路和支持他们任务和目标的方式分类和排列这些信息。信息设计+导航设计可以起到指示标识(wayfinding)的作用。
表现层
即感知设计,不限于视听感知。
成功的用户眼睛移动轨迹模式特点:
1、遵循一条流畅的路径
2、在不需用太多细节来吓到用户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有效选择的某种可能的引导。
视觉设计中,还要注意对比和一致性。可以基于栅格线。
创建一个风格指南有利于设计一致性。
综合运用
了解现在的问题具体出在哪个层面?了解解决方案的影响与后果。
与用户体验相关的第一个问题就要问自己: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梁宁老师在产品思维30讲里对这套用户体验5要素的思维方法做了演进:
1、战略存在层
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
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他们为什么会依赖我们?
能存在,并不是因为厉害,而是因为被需要,被依赖。
战略能力,讲未来,更讲现在,讲的是用户需求与依赖。
2、能力圈层
我们要做到哪些事,具体提供什么样的确定性?
我们不做哪些事,对这些事坚决不碰。
能力圈会朝着战略的方向变化、演进。
3、资源结构层
建设资源与能力有关,更和战略相关。对于人而言,包括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
4、角色框架层
对于网站,就是网站框架:多少元素、链接关系、调用顺序;对于人,就是角色。
5、感知层
声色嗅触等。
战略要清晰,能力要拓展,资源要整合,框架要简洁,感知要友好。
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用这套思维框架来拆解所用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