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活不仅仅只是高考

        一个班级七十多名学生,作为任课老师首先记住的肯定是表现特别突出、很有特点的学生。小高和小魏同学是期末考试后重新分班进入我们班的。记住他们,不是因为他们就坐在第一排讲桌下边的位置,而是因为几件小事。

      分班后最初一段时间,早读的任务是背诵高中课本中高考必考的篇目。有个早读,小魏同学很认真的让我再给他讲讲《赤壁赋》和《逍遥游》,说自己不理解,背不会。我当时很吃惊,一是因为这是必修二、必修五的课文的重点课文,都讲过。二是吃惊于他的认真,一般到了高三,对于64篇,学生大多都会死记硬背,记住就行。而他会很认真的理解着记忆。后来,有时候课上课下,他不懂时都会问。我觉得这真是个认真的学生。但真正让我对他印象深刻的,是前两天,早饭后我去上第一节课。当时包括他在内的六七个同学都不在教室。我问了一下,说是打扫卫生去了。过了大约五分钟,小魏同学和其他学生一起走了进来,边往位置上坐边嘟囔到“烦死了,天天扫地,耽误学习”,脸上是一脸不耐烦、很生气的表情。我当时想着安抚一下,然后上课,就说了一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小魏同学立刻就理直气壮的接口道:“这又不是我家”,我当时震惊了一下,震惊于他的理直气壮,震惊于他毫无集体荣誉感与责任心。不过也没有再多说,回了句“学校也是我们另一个家”,就开始上课了。上课后,小魏同学就很认真的听课了。过了两天,我让学生们交文言文实词积累本,下课后小魏同学对我说“老师,您批改作业时能不能不要占两行(我改作业习惯把评语写在两行中间)”我愣了一下,明白过来,这孩子是觉得我有点浪费了(根据平时的观察)于是赶紧说“好”。昨天上课,因为需要记笔记,而学生把笔记本交上来了,所以就需要赶紧把作业发下去。我随手就递给了小魏同学和小高同学,可是这两个同桌都在第一时间把作业本递给后边的同学,让他们去发。我问他们怎么不发作业,他们说不认识同学,不想发。我当时脑中想了一下小魏同学好像就跟后边的同学探讨学习问题,小高同学好像连后边的同学都很少说话,就是自己默默的很有主见的在学习。今天的课堂上,讲的是诗歌鉴赏,说到诗歌里拟声词和表颜色的词在诗中的作用时,我举了几个例子,告诉学生拟声词和表颜色的词在诗句中就是增加表达的生动性,色彩感,让画面更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随口问学生们平时看文章读诗时有没有这种感觉,小魏同学和小高同学异口同声的说“我平时看文章看诗歌就想着这些题怎么答,怎么得高分。”我当时真是沉浸于诗歌所创造出来的意境中,痛苦于他们怎么不能对诗歌感同身受,所以就接了一句“跟你们这些理科直男真是讲不成诗歌”说完的一刹那,我立刻后悔了,因为我不仅看到了小高同学立刻生气的把课本合上,不再看黑板;而且立刻想到了他们会这么看重分数,技巧,也是太在意高考,这对于一个高三的学生来说本身也没有错。可是心中还是有了一丝悲哀,觉得那么美的作品,却只是被学生就当作一道道需要他们攻克的难题来看,真有种暴殄天物的感觉。也觉得我们的孩子不懂欣赏文学作品里的美丽动人之处,文学作品的内涵,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光芒,真是很大的缺憾。下课后,我没有走,而是跟他俩了解了他们的想法,了解了他们做题的顺序,他们的语文成绩。这些孩子说到考试,健谈了许多,也很有自己的思想,能很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我觉得他们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薄弱项,并且愿意去努力,我很为他们高兴。我觉得他们肯定是认真研究过自己的学习,是很用心的在为高考而努力。这样的孩子是值得表扬的,跟其他还在浑浑噩噩,目标不明,动力不够的学生来比,他们应该被鼓励,被表扬。所以,我对他们分别做了具体的要求和鼓励。可是上完课回来到现在,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孩子缺了什么?

      他们很努力,甚至不需要老师提醒,就能自觉主动的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他们学习目标很明确,明确到甚至都不会跟其他的同学多聊聊天,认识一下新的同学;他们对自己的家庭很有责任心,也许自带压力的学习也是心疼父母,懂得父母的不易,懂得自己的出路就在高考。可是,高考之后呢,这些孩子的语文学习会不会就只剩下了那一个数字,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他们对文学作品感知和欣赏能力,就再也没有机会去提升去学习了。他们跟人沟通交流会不会太过耿直而忽略对方的感受呢?他们能不能更好的融入到集体里呢?这些都沉甸甸的压在了我的心头。因为看到他们的努力,所以才想让他们更好。可是现在是改变的时间吗?他们会接受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生活不仅仅只是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