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类》一书中得到的家庭教育启示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中国人爱读史爱讲史,其实也是从历史文化名人中汲取成功的经验,最后能使自己成功。

《异类》这本书副标题就是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就颠覆了普遍对成功者关注的焦点。成功的人之所以会成为顶尖高手,是因为他们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禀赋。每一本名人自传都有相似的套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英雄们磨炼美德,发挥天赋,不断奋斗,最后化困难为机遇,取得了成功。过去我们总是在强调一个人的个人天赋和努力带来的成功,但这本书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

那么读这样的一本书,除了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作者提到的那些影响成功的因素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或者个人成长有什么样的启发和可借鉴的地方?

1.孩子的上学年龄不宜太早,以免一直处于劣势。

书中提到加拿大对冰球运动员的选拔分界线在1月1日,即从1月1日到12月31日之间出生的球员会被安排在一组,这将近12个月的年龄差距,让一开始好一点点的优势会发展为球员之间的差异。

这种社会选择机制在个人成才路上经马太效应的发挥可能拉大一开始的微弱差距,一直难以弥补,造成巨大影响。

2.1000小时法则。

书中举了莫扎特、甲壳虫乐队、比尔盖茨、比尔乔伊等人的故事来印证这个定理。即使是天才也需要刻意练习。虽然1000小时法则现在有些人发现还有其他可能,但必要的练习还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我们在家庭教育过程汇总,要学会引导孩子不是做简单机械地重复练习,给予鼓励和支持,除了连续不间断地练习,还要理解和消化吸收。这种练习可以看做是一开始的微弱优势强化积累过程,有助于马太效应的发挥。

3.通过协同培养的方式提升孩子的"实践智慧”。

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提出了“实践智慧”概念,包括:“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从特曼教授对“特曼人”的研究发现,处于下层社会的天才少年几乎不能仅靠自己的智力来获得成功,他们还需要“实践智慧”。如何帮助孩子获得“实践智慧”?即提前获得成人社会的经验。需要家长有“协同培养”的教育风格。这种养育方式倾向于发现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帮助孩子学会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学会在复杂的组织结构中应付自如。最终,这些孩子形成“权利”意识——即知道自己有权参与制度互动,也能站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基础上行事。舒服地与他人打交道,又能在必要时刻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养育方式比低收入家庭的“自然成长”策略更为有效。自然成长策略培养的孩子容易震慑于权威、行事消极、停滞不前。这样的孩子更不会知道如何为实现重疾的良好愿望而制定有效的策略。

所以书中有一个观点,认为家境富裕的家庭给孩子报兴趣班、特长班、参加各种活动,让孩子一刻也不闲着,穿梭于各种活动之中,并听取孩子对老师、教练或队友的评价是有益的。

4.父母变得优秀是为孩子积累优势。

书中说调查发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犹太移民,他们的父母在那时移民美国后,会从事一些商业活动,例如,做服装买卖的生意。这些犹太父母身体力行地把自己从做生意中收获到的自主性、复合性、付出与回报的关联性传递给子女,让子女理解到如果你努力工作,维护自己的利益,运用你的智慧和想象力,你就能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愿望。

作为父母,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去努力提升能力和层级,变得优秀,具备力量,孩子才能获得更多有利的条件,得到锻炼发展的机会和平台。

5.文化、历史和外部环境对成功具有决定性意义。

书中用大韩航空的故事来说明文化背景对人的影响。根据失事飞机的黑匣子录音,副机长当时三番两次地试图暗示机长恶劣天气条件不适宜降落,在明知机长做出了错误判断,副机长还是没能摆脱文化的制约,没有勇气制止机长,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从大韩航空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在通往职业成功的道路上,除了个人努力外,我们的文化、历史和外部环境对我们是否取得成功具有决定性意义。

即使外部环境容易改变,但文化传承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很难完全消除。书中还提到亚洲水稻种植文化,决定了亚洲人对待学习工作具有“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勤奋不懈的行为模式。

每个时代有不同的机遇,而成功人士在有一定或者是微弱的天赋优势,在经过长期的练习后,具备了上一层级的各项能力和素质后,还要善于识别机会、发现机会、抓住机会。

就像书的结尾说的,异类从来不是异类,他们是历史和环境的产物,是机遇与积累的结晶。对我们家庭教育来说,我们能在孩子成年前先做到地利和人和,即使没有“天时”,也不会摔的很惨,当“天时”来临,也能顺风而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异类》一书中得到的家庭教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