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6|培养成长型思维

今天老二的幼儿园给家长开设了一堂网课:《鼓励孩子,培养成长型思维》。
之前通过网文和视频,脑海里也积累了一些关于表扬和鼓励,成长型思维的片段和零碎知识,但没有系统性的学习过。

授课老师:李宇轩

首先李老师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贴标签引入话题。标签一般有两种:一是积极的、正面的。如你真聪明,你就是学霸;二是消极的、负面的。如你真笨,蠢得像头牛。

大家都知道标签会给孩子心理暗示,贴负面的标签当然对孩子身心发展有不利影响,那么贴正面标签就一定好吗?

答案是否定的,给孩子贴上与他能力不匹配的标签,无形中给孩子很大的压力。比如说“学霸”,小学题目难度不大,认真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卷面分数都会很好看,一到中学,就没有那么容易了,遇到困难时“学霸”们就开始质疑自己的智商,但又不想辜负“学霸”这个身份和大人的期待,心理压力过大,适得其反,一不小心可能还会由学霸变成学渣。

所以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撕掉标签,不设限,让孩子做真正的自己。

那么问题又来了,对孩子的行为,如果不贴标签的话,我们又该怎样评价和教育呢?
李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先给家长们展示了两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组是表扬式的,一组是鼓励式的,让家长分辨哪一组是表扬式的,哪一组是鼓励式的。

然后李老师与一位家长分别对表扬式和鼓励式的表述朗读进行对比,让家长们体会两种不同教育方式的不同效果。


很明显表扬式的教育比较笼统,孩子听了会很开心然后期待下一次表扬,偏重对结果的表扬;但鼓励式的教育更关注孩子的努力和付出,更加具体 ,偏重对过程和孩子感受的关注和认可。

结合现实来看,两种方式都是可以激发孩子的做事和学习动机,但表扬式会让孩子对表扬产生依赖,如果有一天孩子做了某件好事没有得到表扬,孩子会很失望,在自己达不到目标时,会有很大的压力,甚至产生沮丧等各种消极情绪,而鼓励式关注的是过程不是结果,注重孩子行动的价值,有利于引导孩子关注自身努力的价值。下面是我在百度里面找的表扬和鼓励的区别,分享给大家。

既然鼓励式教育这么好,那么该怎样鼓励呢?李老师给大家分享了几种鼓励的方式:

1.描述式鼓励
例:我看到你今天出门的时候背好了书包,站在门口又检查了一遍红领巾、水杯及书包里的作业本。

2.感谢式鼓励
例:谢谢你今天给我们买了早餐!

3.授权式鼓励
例:我看到你这周有三天准时到校,我相信你能做到守时。

4.好奇式鼓励
例:你今天跳绳突破了100下,你是怎么做到的?

然后李老师让家长们写出自己和孩子的优点,再要求举例这些优点的具体事项,发现要家长们写优点很容易,但具体描述时却颇为不易。可见在平常的生活当中,大部分家长倾向于给出简单的笼统的表扬,而忽视了对孩子做某件事具体过程的关注,把结果看得很重,建议家长在平时多记录和描述孩子努力的过程,这份记录不但可以帮助家长和孩子成长,也是一份可贵的家庭宝藏。

当然,作为家长我门都明白,再好的理论结合现实都没有那么容易实现,没有一模一样的孩子,也不是所有的家长有那份耐心和时间,时刻去强调和关注过程。具体操作还是要家长结合实情去因材施教,但其中讲到态度那一点,我们还真该好好反思。跟孩子相处,不要居高临下的把孩子当孩子,而是平等的看成我们朋友,你跟朋友是怎么交流的,跟孩子就怎么交流,如果能做到这样,我不相信孩子会叛逆。

听完课后,我又在爱奇艺搜索了一下相关视频,看到了中科大博士后黄臻的《成长型思维腾讯微课》。黄臻老师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了,智力通过学习是可以提高的,人是可以变聪明的。黄老师把具有成长型心态的人比喻成“大树人”,把具有固定型心态的人比喻成“石头人”,如果孩子身深信智力是可以提高的,且这种深信不疑变成潜意识时,孩子就会努力用“大树人”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

有点晚了,具体关于石头人和大树人的是思维今天就不多说了,下次再跟大家分享。
周末准备让家里的小学生看一下这个微课,明白道理和方法但要把道理和方法变成潜意识里的行为方式不容易,需要我们反复练习,培养成长型思维,家长任重道远,加油、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11-26|培养成长型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