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哲学与逻辑实证主义

分析哲学( analytic philosophy西方哲学思潮之一,也可视作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运动20世纪产生。其主要特征为:主张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哲学的首要任务在于运用现代逻辑的工具对语言进行分析,故也称“语言分析哲学”。它还对语言本身进行哲学研究,建立关于语言的哲学理论。


以20世纪初德国数理逻辑学家弗雷格的观点为他的直接思想先驱,他所创立的数理逻辑成为分析哲学的研究工具,他的语言哲学观则直接影响后来的分析哲学家。罗素、摩尔和维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罗素吸收弗雷格的思想,提出“逻辑是哲学的本质”,哲学的任务是对科学语言作逻辑的分析。摩尔提出哲学的任务在于对常识和自然语言的日常用法作分析。维特根斯坦提出的逻辑原子论、图像论、真值函项论等学说,直接推动了分析哲学的发展。


在罗素和前期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下,20年代在维也纳形成了第一个分析哲学运动,即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石里克、卡尔纳普、纽拉特、韩恩、费格尔等人。还有以赖辛巴赫为首的德国经验哲学协会(柏林学派),以柯塔宾斯基为代表的华沙学派。英国的艾耶尔、北欧的凯拉(Kaila)等人,也都可归属于逻辑实证主义,从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是逻辑实证主义在欧洲广泛传播时期。该派在哲学上继承休漠的经验主义和马赫的实证主义路线,认为哲学是对科学语言作逻辑分析的活动,而不是知识体系。


维也纳学派认为理想的科学语言是人工( 符号)语言,哲学分析的对象正是这种语言,因而该派被称为分析哲学的”人工语言学派”,它强调逻辑分析旨在分析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方面,即作语形分析和语义分析,坚持彻底经验主义的科学知识观提出用证实原则作为科学命题的意义性标准,即认为命题的意义在于命题能经验地加以证实。提出只有事实命题和形式命题(包括数学命题和逻辑命题 )才提供知识;形而上学的命题既非事实命题也非形式命题,是没有意义的伪命题,应予拒斥。


30年代后期,因受纳粹政权迫害,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大都迁居美国。4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形成新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英国形成了“后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由后期维特根斯坦继承摩尔的传统在剑桥大学奠定基础,在牛津大学得到发展,被称为“英国分析哲学”、“剑桥一牛津学派”或“牛津学派”。它主张哲学的任务在于分析自然语言的日常用法,故也称为“日常语言学派”(“语言分析哲学”或分析哲学”在狭义上使用时有时也专指“日常语言哲学”),它强调逻辑分析应针对对语言的语用学方面,恢复研究形而上学。


后期维特根斯坦主张语言的意义在于自然语言的日常应用,各种日常应用就像按共同规则进行的游戏。哲学家的错误在于违反言的日常用法,哲学的任务正在于“治疗”这种学精神病”。牛津学派的主要代表是赖尔J.L.奥斯丁和斯特劳森认为心智是人类行为的一个方面,融合在日常语言之中,故语言分析是通达心智的过程和结构的途径。J.L.奥斯丁指出,人在交际时总是在进行说话和写字这类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是意义和人类交流的最小单位,故哲学的中心课题是研究言语行为的本质、内部逻辑构造和类型。人工语言哲学和日常语言哲学被认为是分析哲学的“两翼”。


日常语言哲学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从英国传入美国。其代表人物是塞尔、W.塞拉斯和齐硕姆。塞尔发展了J.L.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人用以表示世界事态和进行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言语行为,而是J.L.奥斯丁所说的“非言行为”,心智以其处于意向性状态,即指向或涉及外界事物的状态来表示世界事态,并把该状态的固有满足条件转移给对象,将它施加于言语行为。


50年代在美国还出现了以奎因、哥德曼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分析哲学他们用语言逻辑分析方法把实用主义贯彻于本体论和语言意义理论之中,故被称为“逻辑实用主义”新实用主义”或“分析实用主义”,奎因采取行为主义的语言观,认为心智由行为来体现,语言的意义在于对语言刺激所作出的行为反应。主张恢复形而上学,使之在“语义学强调”的“策略”的共同基础上加以比较和讨论。提出本体论是相对的,它们间的比较应服从方便、有效等实用主义原则。


60年代后在美国又出现一些新的分析哲学家,其中有以提出真理论的正义论著称的戴维森,有模态逻辑创始人之一的克里普克,有以对分析哲学提出批判的罗蒂等人。分析哲学强调语义分析,由此产生一系列同语言意义有关的纯粹逻辑、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问题,形成语义哲学。沿此方向,还出现了以塔尔斯基和卡尔纳普为代表的逻辑语义学,莫里斯为代表的指号学即广义语义学,以及柯日布斯基、切斯、早川一荣等人为代表的“普通语义学”(包括其前驱即以理恰兹和奥格登为代表的“文学派语义学”)。分析哲学还传播到北欧各国,以及荷兰、比利时等西欧国家。


逻辑实证主义( logical positivism亦称“逻辑经验主义”。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之一。分析哲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形成。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末是它在欧洲流行的全盛时期。50年代开始趋于衰落,但仍保持相当影响。


尤其是进入70年代以来,随着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深入发展,其影响和活动又有重新高涨的势头该词1930年由维也纳学派的费格尔首次提出并使用,为国际上许多学派所接受,它们包括德国的柏林学派即经验哲学协会、波兰的里沃夫华沙学派、英国的剑桥学派、瑞典的乌普萨拉学派等。他们和维也纳学派在第七次国际哲学家大会(1930)上建立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联系,在西方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


逻辑实证主义有四个主要思想来源:休漠的经验主义、孔德和马赫的实证主义、罗素和弗雷格的逻辑原子主义和逻辑主义以及维特根斯坦的反形而上学观点。是对现代自然科学进行哲学反思的产物。


它从为自然科学提供哲学基础出发,反对黑格尔的自然哲学,贯彻反形而上学纲领,提出哲学不是关于对象的学说而是一种活动的主张。认为哲学是一种获得和确立科学知识的逻辑分析活动。这种分析是以数理逻辑为工具而对人工的(符号的)科学语言进行的,逻辑实证主义因而成为分析哲学的人工语言学派,该派认为科学知识由有意义的命题组成,逻辑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授义。逻辑分析根据证实原则来授义,只有可由经验加以证实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逻辑分析在确立有意义的命题的同时,也就清除了作为无意义命题的形而上学。再通过语形分析,有意义的命题便构成形式化的科学知识体系。


逻辑实证主义在前期坚持证实原则,因而主要倾向于实证主义,成为继孔德和马赫之后的第三代实证主义即所谓“新实证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它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在意义性条件上转变为直接经验的语言表述,即转变为对物理语言所表达的命题的证实。这一转变标志着维也纳学派的哲学学说从“逻辑实证主义”转向“逻辑经验主义”,因而逻辑实证主义也称“新经验主义”或“现代经验主义”。它用“语言的逻辑分析”来改造休谟倚重心理学的古典经验主义,使经验主义从只能提出空洞的纲领和口号转变为能作出切实的行动。


逻辑实证主义也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运动。作为科学哲学组成部分的逻辑主义,成为科学哲学的“正统派”或“主流派”,成为科学哲学后来发展的生长点。


它实质上是用经验主义对现代自然科学作方法论上的总结,并提出了科学作为静态的知识逻辑体系的方法论。科学哲学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古典逻辑主义、语形逻辑主义、语义逻辑主义和理论逻辑主义,这些发展导致它成为相当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方法论。这种方法论继承和发展了F.培根、牛顿和J.S.穆勒的归纳主义,成为现代归纳主义,它以运用概率逻辑作为工具为特征,维护经验和逻辑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因此,科学哲学继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发展之后,70年代起又出现重新高涨的趋势。


以上内容来自《英语思维》(石海浪著)课堂学习笔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分析哲学与逻辑实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