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郦道元,人们第一反应就是语文课文《三峡》,以及他留下的地理学巨著《水经注》。
郦道元出生于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官宦家庭,在少年时代就对地理考察有浓厚的兴趣。十几岁时,他第一次随父亲到山东访友,每当遇水流淌过的地方就会驻足呆呆地观察,以致着急赶路的父亲不断责骂,有次观看瀑布对父亲几次催促充耳不闻,父子遇大雨竟然走散了,又气又急的父亲找到后动手打了他,他仍是看着瀑布恋恋不舍。后来他有时和好友结伴出游,有时和祖父、父亲一起漫游各地,或干脆自己背起铺盖浪游四方。年纪轻轻,已游遍了北方的山山水水。
一个偶然机会,郦道元得到一册郭璞注的《水经》,更是爱不释手,仿佛鬼神附体。《水经》写于三国时期,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河流的书籍。郭璞是东晋的博物学家,通晓天文地理。后来郦道元做梦遇见郭璞,向他请教《水经》中的不明白问题,得到了详实的回答。郭璞对他说:“我为《水经》作注时,正碰上天下大乱,北方的河流没法详细记录,很是遗憾。如你愿意为这本书重新作注,老朽愿以笔墨相助。”从此,少年郦道元就有了写本比《水经》更全面更系统书的梦想,开始了《水经注》的撰写。
游览山水,观察水流,郦道元在少年时就播下痴水的种子,后来在山西、河南、河北做官,经常乘工作之便和公余之暇,考查各地河流干道和支流的分布,以及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风貌,然后详细地记录下见闻。他爱好读书,除正统的经史子集外,其他方术、医卜、地理、天文类都无不喜读,尤其是文学方面的书。考察范围之广,读书范围之广,为他著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有痴迷于茶的陆羽,痴迷于本草的李时珍,而郦道元痴迷于水,在他的眼里,中国版图上奔腾着一条条河流,它们穿越时空,穿越万卷书,陪伴他的山水人生路。郦道元寻根究源,经常沿着一条河流,从上游一直走到尽头,足迹遍及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等广大地区。他做学问的态度更是寻根究源,不放过一个疑点,终能读破万卷书,行尽天下山水路,将丰富的自然及人文地理系统融入广阔的时空架构中。读书发现问题,行路考察问题,他的一生仿佛只为一本书而来,其使命感与责任感令人心生敬意。
《水经注》是以给《水经》作注的方式来撰写的,全书记述了1252条河流,《水经》只记录了137条,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水经》只有1.5万字,而《水经注》竟达40卷30多万字,字数增加了20多倍;《水经》只记河流,而《水经注》以河流为纲,详细记述了河流流经区域的地理情况,包括山脉、土地、物产、城市的位置和沿革、村落兴衰、水利工程、历史遗迹等古今情况,并且具有明确的地理方位和距离的观念。这分明不是在注《水经》,而是对《水经》一书的再创作,书中凝聚着郦道元大量的辛勤劳动,是他自少年以来心血的结晶。
难以想象生活在南北朝对峙时期的郦道元,眼光不局限于北魏统治地域,而是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对全国地理情况作了详细记载,甚至还涉及当时许多域外地区;难以想象生活在北魏时期的郦道元,把目光投向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时间跨度竟达2000多年,并用了长达15年的时间才完成;更难以想象书中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地貌、地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统统“打包”。这些体现了《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以致形成了一门“郦学”。
郦道元著《水经注》格局之壮阔,考证之严谨,内容之全面,可谓北魏以前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当时的中国以至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 《水经注》也成为中国第一部以水系为主的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且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语言清丽,又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也使郦道元成为山水游记文学的鼻祖。许多年后的明代,徐霞客看了这部“宇宙未有之奇书”后,连称“好书、才书”。直到今天,它仍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难怪毛泽东评价:郦道元是位了不起的人。《水经注》写得好!不深入实地去走一走是写不出那么好的文字的。
少年梦,中国梦。人生虽如梦,但痴人不是说梦,而是把梦变成了一本巨著,变成了奔流至今的文化江河。
附:课文《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