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桂平市民族文化村构想

        桂平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目前可以考证的文明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相当厚实.有着影响极大的“三大一太”的历史,即大藤峡瑶民起义、大成国农民起义、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和震憾中外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她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最早对外开放县之一,是一个有汉、壮、苗、瑶、侗等十多个民族的近200万人口的国家级旅游城市。建设桂平市民族文化村是一个好构想.

        桂平各族人民几千来一直生活在这里,民俗民风淳朴,各民族的民居建筑、民族歌舞、民族婚俗、民俗农艺较为完整地保留着其民族特色,地方小吃、地方菜肴、地方风味饮食别具一格。各族人民有自己独具一格的民族传统文化,如瑶族有芦笙长鼓舞、踏歌堂、抛绣球、元宵花灯、花炮、武术、舞龙、舞狮、耍木头狮、耍春牛和装故事等,各民族在服饰、饮食、建筑、教育、风俗、婚姻、节庆、工艺、歌舞、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都各具风格和特点。且看看我市几个民族的风格和特点.壮族服饰 与习俗.

        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男穿对襟唐装衫,直筒、无裤袋的唐装裤。女穿右开大襟唐装衫,直筒、宽脚、长仅过膝、无裤袋的唐装裤。女青年和少妇的内衣织以各种花纹图案,围裙配以色彩艳丽的自织丝带和花纹图案,劳动时缠绑腿;未婚姑娘额前留齐眉刘海,少妇则不留刘海。中年以上妇女将头发盘髻于脑后,汗衫素色,围裙稍宽,无花纹图案。男女均穿自制船形布鞋,女鞋尖头且上翘,绣有各色花纹图案。值得一提的是,石龙镇龙山村至今保留着头戴蓝头巾、身穿蓝右开大襟唐装衫的习惯,很有特色。壮族的习俗比较多.                          

        歌圩 壮族称“圩卧”。过去,逢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十五,二月初二,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十四,八月初二、十五,九月初九,村民不约而来,集成歌圩,尤以三月初三歌圩最为隆重。现在保留较好的只有三月初三歌圩。歌圩设有饮食摊、杂货摊、百货摊、染布摊等。每逢歌圩,男女身着盛装赶圩,途中即兴唱起山歌。对歌者多为男女青年,以对歌寻找终身伴侣。除对歌外,还舞龙、舞狮、舞牛、舞蝴蝶等助兴,热闹非常。石龙镇的牛妹戏很吸引人,值得品味。

        婚俗 壮族姑娘出嫁后至怀孕前,有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婚之夜夫妻不同房,闹完洞房后,新娘与“伴娘”共寝。次日,新娘回娘家与父母共同生活,逢农忙、节日或办喜事才回夫家住几天,有的长达一两年乃至三五年,直至怀孕才回夫家定居。现在这一婚俗已慢慢被汉化了。

        七月七 农历七月七为壮族祭鬼节,家家户户包三角或条形米棕,杀鸡祭祖。亲戚朋友互相来往,每户设筵席少的两三桌,多的十几桌。出嫁的妇女,当年娘家有亲人去世的,须于七月初六回娘家烧“衣(纸衣、纸钱)”。

瑶族服饰与习俗.

        服饰 瑶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黑色或紫蓝色棉、麻布唐装衣服,并配以披肩、围裙、腰带等饰物。男腰束二至三条自织花纹带,脚缠绑腿。女穿开胸上衣,胸部用别针或布条扎一结为纽扣,襟边绣花,衣长至膝。男女均配头饰。男头饰为圆盘形,以花纹带盘结而成,带端丝穗垂于左耳后,顶叠两条花毛巾。女头饰为圆檐帽,帽顶方形板状,前高后低。女青年还喜以红、黄、蓝色布相间缝制成方块折叠于头上,脑后垂一排红丝穗。男女穿自制布鞋,女人鞋头喜欢用红毛线结一小球做饰物。此外,男人爱戴金、银戒指、爱镶金牙;女人爱戴耳环及银、玉手镯。姑娘爱束长发,男人及已婚妇女只留短发。

其风俗习惯 也不少.

        好客 外地人路过借宿,瑶民必热情挽留,以好酒好菜款待,如客人客气,主人反而不高兴。客人到来,如主人不在,只要将随身携带的东西挂在厨房门上,主人回来就会招待客人食宿。

        打茅结 瑶族人民有路不拾遗的传统。在瑶山,不需要带的物品如放个黄茅结作标记,可随意放置路旁,路人不会拿走。

        搭凉棚 瑶民宅居前惯用竹木搭凉棚,用以晒东西。夏天,还可以在凉棚上吃饭及乘凉。

        入赘 瑶族古时,入赘形式有二:一为卖身,入赘的男子改随女方姓,完全成为女方家庭成员;二为非卖身,入赘的男子保留原姓,以后如离婚,男方可带走与自己同姓的子女。

        敬鸟节 农历二月初一,瑶族严禁打杀鸟类及地下干活,唯恐融犯“鸟神”,招致灾祸。各家做糯米糍粑,用竹蔑编织各种“鸟儿”,悬挂在竹楼门口、神台、灶台或谷仓的墙上,并用糍粑糊住“鸟儿”的咀,祝愿鸟儿饱食有余,不再糟蹋农户庄稼。

        炒虫节 每年惊蛰日,瑶族家家户户大搞清洁卫生,堆烧树木残枝败叶,炒黄豆或玉米,寓意把害虫炒死,获得五谷丰收。

        盘王节 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盘王节。每年的盘王节,瑶族男女老幼身着盛装集中在一起,唱歌跳舞通宵达旦。

        敬老节 瑶族以冬至为敬老节。此日家家户户做糯米糍粑,晚辈先做一个大的给长辈吃,并送新衣或新帽、新鞋给老人,以示孝敬.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仫佬族风俗。

        走坡 又称坡会、歌会、走坡节,是仫佬族青年男女传统性的聚会唱歌、寻觅知音而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形式,多在春节期间或中秋节前后举行。走坡是仫佬族男女青年互相寻找意中人的大好时机。这一天,女的盛装打扮,撑着纸伞或花伞,男的也是上下新装,三五成群结伴而来。

        会亲 是仫佬族婚姻的表现形式之一。所谓会亲,就是有媒人用男女双方商定,由男方家先备办酒席一担,放在预定的十字路口,然后回避。接着是女方家的父母、叔伯、兄弟和亲友来到路口,进食一餐,吃不完的全部带回去。第二天,女方家也备有酒席一担放在路边,由男家父母、亲友去进食一餐。

        依饭节 又称敬依饭公爷、喜乐愿、祖先愿、贺香火,是仫佬族祭祖、祭神,保护人畜平安和庆丰收的祭祀活动,是他们传统的盛大节日。依饭节期为两天,家家包粽,作糯米饭,杀鸡鸭,邀请亲友来家饮宴。

土家族风俗。

        土家服饰 土家人多用自织、自染的土布做衣料。男子多穿黑色或蓝色,女子将布染成富有喜色的图案。男式服饰:上衣为“琵琶襟 ”,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女式服饰: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头包一丈多长的青丝帕,缠成人字形,饰以银梳、瓜子针、茉莉针、芭蕉扇等银质饰品;喜欢戴耳环、耳坠、手镯、戒指等金、银、玉制的首饰。

        土家族有“背婚”之俗,即新娘由其亲属背负到男方;改土归流以后,新娘由其亲属背到大门,然后坐轿或步行。无论坐轿或步行,都要穿露水衣。

         吊脚楼是一种全木结构的干栏建筑,为土家族的主要住所形式之一。土家族住所的结构一般为一正两厢(也有一正一厢的),其中厢房为吊脚楼。土家族的吊脚楼因前有阳台、两边有走廊,互成转角之势,故名转角吊脚楼。吊脚楼集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于一体,是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试想想,将桂平十八九逐步形成民族的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东西集中在一起,每个民族都有一个缩小的村落,里面的人及其文化就是这个民族的缩影.建设一座这样的民族文化村,能不吸引八方来客吗?民族文化就是文化的根源和生命线,和旅游结合在一起必定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目前,桂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工作扎实开展,在自治区首批项目就有《桂平市紫荆“瑶族婚礼”八音》、《桂平杖头木偶戏》。《桂平市紫荆“瑶族经书”》和《桂平市西山佛教音乐》正在向自治区申报立项.其中的瑶族经书有许多文章可做. 瑶族经书是一本线装本,使用的是当地稻草、树叶、山竹等原料做成的土造制纸,因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书本的文字,除了用汉文表达之外,还有用图形、符号、生产工具等形式表达,共35册,分《盘王书》、《师哥书》、《合盘书》等,涉及本民族的政治、文学、艺术、医学等多个领域。它具有饱经沧桑的历史价值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见证,见证一个封闭的民族,繁衍生息成一个开放的民族。把它文字,内涵用旅游方面更增加民族文化村的神秘感!

        此外,蒙墟各族人民的食社文化也很吸引人的.

        众观全国各地优秀的旅游景区,其优秀的地方无一不是将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因此,在桂平西山的某一条常年无水流的旱冲把桂平的民族文化村建起来是一个很好的构想.

(收集整理:卫远标,资料提供:桂平市文化馆。2009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建设桂平市民族文化村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