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观色识人】与【以心知人】(3)

       说实话,我不太认可这些方法,而且我觉得庄子也不会关心这些小术,更不会用它去识人、择人,仅仅是记录而已。因为,其中充满了功利性,包括后来的很多著作,如《韩非子》《人物志》《冰鉴》等书,它们都是在教人如何识人观色,给阴谋家、政治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支持。从这种现象就可以看出,中国人自古就注重权谋。所以,我们既要把它作为一种应世智慧,汲取其中的营养,学会在红尘中做事,也要明白它是一种机心,不是大智慧,不要让它污染自己的心。换句话说,这种文化现象有其两面性,我们要批判地对待。

       其实,最好的识人之法应该是自知。因为,我们看到的世界永远高不过自己的心,无论用什么方法,都不会例外。真正地了解自己之前,知人往往会出现错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管种和鲍叔牙的故事。

       管仲二十多岁就认识鲍叔牙,两人一起做小买卖,因为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所以鲍叔牙出资比管仲更多。赚到钱后管仲常会私自拿钱出来偿还自己的欠款,到了年底,鲍叔牙与他平分红利,他也不加拒绝地接受,别人都替鲍叔牙打抱不平,觉得管仲太喜欢占便宜,不可交,但鲍叔牙却说,那是因为他家里很穷需要钱,如果有钱,他就不会这样了,还叫别人不要再提这件事。后来鲍叔牙让管仲去处理一些事情,管仲老是完成不了,别人都觉得管仲不可信任,鲍叔牙却仍然相信他,觉得他不是不可信任,而是运气不好。再后来,管仲一会儿当官一会儿辞官,一会儿被人罢官,很多人就觉得他不行,不可用,但鲍叔牙还是理解他,觉得他是时运不济。他们一起当兵时,管仲冲锋总是比别人慢,撤退却总是比别人快,别人觉得他是贪生怕死之辈,领导甚至想处死他,警告其他贪生怕死的士兵,又是鲍叔牙站出来替他说话,说他家里有八十岁老母亲,需要人照顾,他必须爱惜自己的生命,这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在尽孝道。公子纠死后,按过去的传统,管仲作为军师应该自杀殉主,才可大节不亏,但他却没有自杀,苟且偷生地活了下来,别人说他闲话,鲍叔牙仍然不在乎,觉得他是胸怀大志在等待报国的时机。管仲最后能成为一代名相,也是鲍叔牙极力向齐桓公推荐的。所以,鲍叔牙是管仲生命中的大贵人,无论管仲看上去多么不堪,多么不可用,鲍叔牙作为朋友都相信他、谅解他,从来不会因为表面现象质疑他。这才是真正的知人,也是最好的知人,但这种知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尤其在眼前这个社会,每个人面对别人的时候,都会保持戒心和距离,很少有人会像鲍叔牙宽容管仲这样对待别人,光是做生意时管仲的“占便宜”,就会让很多人对他生起戒心,怀疑他的人格。所以,真正的知人,是需要修心、扩大心量、像大地一样包容,才能做到的。也是因为鲍叔牙的包容和等待,管仲做齐国的相国时才会那么尽心,最终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我的一个朋友丢了东西,怀疑是某个认识的人偷了,非常生气,我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两个美国上兵被困在森林里,食物快要吃光了,只剩很少的一点鹿肉,根本不够两个人吃,却还是没人来救他们。就在其中个士兵去捡柴火,准备烤鹿肉的时候,一颗子弹突然从他耳边飞过去,差点打到他。他以为是流弹,其实不是的,是另一个士兵开枪打了他,那个土兵家里有年老的母亲,正在等着他回家,他不愿跟战友一起饿死在森林里,但开枪之后他马上就后悔了。幸运的是,第二天他们就被救了出去。因为战争结束了,他们退伍回到了家乡,做了一辈子的朋友。开枪的士兵临死前向被打的士兵忏悔,后者才告诉他:“不要紧,其实我早就知道是你开的枪,因为你扶我起来的时候,我摸到你的枪管是热的。不过,就算知道开枪的是你,我也相信是枪走了火,你不是存心想杀我。”这也是真正的知人,而且是非常了不起的知人。所以,真正的知人是一种胸怀。

       《菜根谭》中说过:“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能洞察一切不是最高明的,真正高明的,是能察而不察。所以,一定要明白,跟朋友交往时要留一点清醒留一点醉,难得糊涂。因为,只要是人,就有人的毛病,你要允许他有人的毛病,包容他的毛病,同时把他当成朋友,从他身上寻找你没有的优点,然后欣赏他、学习他。这才是真正的知人。

       要想真正做到“知人者智”,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假如你能通过升华自己,做到真正地知人,不管你的事业成不成功,不管朋友能不能成为你事业上的助缘,你都会在做人上获得成功。

                             ——选自《老子的心事第二辑》雪漠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贰 【观色识人】与【以心知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