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简介:为什么我们那么讨厌“别无选择”?

读书简介:《选择》

作者:[美] 希娜·艾扬格

译者:林雅婷

在说这个话题前,首先你要知道,我们的大脑中有两套思考系统,称为“理性脑”和“感性脑”。理性脑进行客观分析,做出最佳决策。感性脑正好相反,不做分析,直接对外界事物快速反应。

对“选择”这件事,其实你也要区分两个概念:选择和选择欲。选择欲,由人类的感性脑支配,只要你面前有选项,选择欲就会被自动激发,就和求生欲一样,这是人的本能。至于具体哪个选项好,是理性脑经过思考的结果。因此“别无选择”,实际上是切断了我们的选择欲本能,所以令人讨厌。

即便你已经有了很好的资源,还是会有选择的欲望。在一项心理测试中,测试者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人间天堂,并且能满足测试者提出的一切要求。除了一件事:不能去按面前的那个红色按钮。一旦按了,谁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结果很多测试者都没忍住,按下了按钮。这其实正说明:人真正想要的不是最佳选项,而是选择本身。

你可能会说,按按钮的人只是一时冲动,大多情况下还是理智主导吧?事实正好相反,理性脑的责任不是纠正感性脑,而是找证据去证明感性脑。比如你见到一个人,感性脑告诉你他不是个好人。这时理性脑就会寻找各种证据来证明,比如说话声音太大说明他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眼神飘忽说明他心里有鬼等等。选择欲和选择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一旦感性脑启动选择欲,理性脑只会去帮你分析选项,而不会去质疑感性脑。

为什么人类那么热衷选择呢?其实,这是进化塑造的结果。在人类还是猿人时,因为没有明显的身体优势,想和其他动物争夺资源,就要更积极主动地探索环境。而探索的本质,就是拥有更多选择。比如,看到没吃过的东西,是放弃还是主动尝试?看到岔路,是走老路还是新路?久而久之,选择欲就成了一种本能。

选择欲到底有什么用呢?首先,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试错机制。虽然对个人来说,选择有一定风险,比如选择了有毒的东西食用,就可能死亡。但站在整个族群的角度来看,选择几乎是有益无害的。因为一个人选对,其他人可以照做;选错了,其他人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其次,选择欲还是一种生理机制,我们一旦失去选择,还会引发一系列负面的生理反应。实验显示,给婴儿一系列按钮,当按下按钮分别能听到固定对应的乐曲时,婴儿玩得很开心。但当打乱按钮对应的乐曲,按动按钮随机播放音乐时,婴儿就会烦躁甚至大哭。这说明,即便是婴儿,他们不仅想要听音乐,更想要自己选择音乐的权利,并且会因此引发情绪变化。这正是大脑感知到选择权的流失,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反应。

所以你看,选择什么不重要,有没有得选才重要。比如有的手机应用升级时,会弹出两个提示按钮,“立即升级”和“手动升级”。其实不管点哪个,你都必须升级。为什么商家还是要这么设计呢?就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选择欲,这样用户对于强制升级这件事,就会没那么抵触。

在平时生活中,你也可以用主动提供选项这个方法,去更好的说服他人。比如当你想出一个方案希望他人认可时,不妨再提出一两个陪衬方案,这样他人会认为最终选出的方案,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选择。

提供选项还可以用来激励自己。当你遇到困难或是懈怠时,多创造一个选项,增加自己的掌控感,更能激励你采取行动。

最后,与你分享金句:

选择什么不是最重要的,有没有得选才重要。

附:什么叫知识?

话说什么叫做有知识?最近我看一个有趣的定义。他说,考试得了高分,不叫有知识。茶余饭后能高谈阔论,这也不叫有知识。

你发现没有,这些场合下,知识虽然有用,但是这些知识都不太牵扯到具体的得失,所以只是智力游戏。

那什么才叫有知识呢?只有当局势不明朗,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办,而错误的判断又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这个时候,如果你因为有知识而敢于拿一个主意,你才算是真有知识。

请注意,这不是在说,实用的知识才是知识,而是在说,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这种决策当然可大可小,大到你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选择听医生的哪个建议;小到帮你选择看哪一部电影,或者是为孩子挑选买哪一本书。这都是具体的决策。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简介:为什么我们那么讨厌“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