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用自然、坚定的声音, 恰当的力度表现歌曲雄壮、激昂的情绪。

2、结合作品,初步掌握节拍、节奏、节奏型等音乐知识,结合练习指挥,感受体验节奏特点

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理解歌词的含义。在歌曲的演唱活动中,用歌声去感受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并运用较有力度的声音来演唱《国歌》,表现歌曲雄壮、激昂的情绪。

难点:掌握“三连音”和“弱起节奏”的正确演唱

三、教材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为《义勇军进行曲》作于1935年春,田汉词,聂耳曲,原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1949年9月此歌被定为我国的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歌曲是G 大调,2/4拍,一段体,乐曲弱起进入,音乐中用了一些三连音同时乐曲上还有一些表情记号,在演唱中要注意,才能表现歌曲的内涵,表现强烈的战斗性,使歌曲充满革命的激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好!昨天我们举行了新学期的第一次升旗仪式,在升旗仪式上,伴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也演唱了一首号召性很强、激荡人心的歌,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吗?对!国歌,全名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又叫《义勇军进行曲》。

2、介绍创作背景:

你知道《国歌》是怎样诞生的吗?下面我给大家讲一段有关《国歌》诞生的故事:《国歌》原名叫《义勇军进行曲》,是三十年代的进步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这部影片刚开始拍摄,主题歌的歌词还没有写出来,词作者田汉就被捕了,于是,田汉在狱中把歌词写在香烟纸上,并设法让探狱的家人带出去,交给了聂耳,聂耳接到歌词后,无比激动,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谱写出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初稿,这时反动派的魔爪已经伸向聂耳,党组织为了保护这位音乐家,让他暂时离开祖国。1935年4月1日,聂耳带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初稿来到日本东京,他抓紧时间修改了主题歌,并很快寄回祖国。在抗战的年月里,这首歌随着电影,象嘹亮的号角,传遍祖国大地,激励着无数爱国同胞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前进。

由于它在革命斗争中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1949年,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到1982年12月在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听了老师刚才讲的《国歌》诞生的故事,我想同学们对《国歌》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唱这首歌,下面,我们的教学开始。

二、播放网络课堂视频。

三、拓展练习:

1、出示简谱,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第1遍)

同学们,接下来,老师把这首歌曲的简谱播放出来,现在,让我们看着歌谱,用平稳的进行曲速度、饱满激昂的热情,以及强弱分明的节奏,完整地跟着音乐再来演唱一遍歌曲。

2、再次演唱。(第2遍)

注意演唱技巧:(全体起立)笑肌抬起,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一定要由内而外地兴奋起来,口腔打开,嘴巴上下张,用半打哈欠状态来演唱。(松弛,不要僵)这样的声音能够竖起来,更有立体感。

同学们再来感受一下这样的状态,(重复讲演唱状态)下面,请大家用这样的状态来演唱这首歌曲。

3、跟伴奏演唱。(2遍)

(1)强调:节奏准确,音准拍稳。(第1遍跟伴奏)可以边唱边指挥,注意四二拍的指挥图示。

(2)提问:结束句为什么在“前进! 前进! 前进! 进! ”要多加个进? 并加重音记号?

有层层递进的感觉,音乐上富有动力,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所以我们在演唱的时候要充满激情,有气势地演唱。(第2遍跟伴奏)

相信同学们一定学的特别认真,也唱的特别好!

四、结课

同学们,国歌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的心声,是国家的灵魂。抗战时期,国歌是民族的号角,和平年代,国歌又赋予更深刻的意义。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我们听到这首振奋人心的旋律,相信我们就会感到一种自豪!一种力量!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来结束今天的音乐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