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这几年每年都读一遍《红楼梦》,但只会读到前八十回。今年买了一套人文版的《红楼梦》,里面收录了后四十回,这个版本把作者写成了无名氏。这距上一次读全本红楼,好像过去了十多年。
读完前八十回接着读后四十回,确实产生了许多“不适”,这让阅读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看到后四十回的一些描写,一些想法会不自觉地冒出来:这不像黛玉所行,这不像宝玉所说,贾母怎么变了一个人,这些随时冒出来的评判让阅读变得不那么投入,变得有点抽离。
一本书中途换了作者,就像长篇电视剧中间换了演员。开始读后四十回时,根本无法看下去,文字里若隐若现的文气突然变了一种方式陈述,判若两人——当然确实是两人。后来有事,书搁置了几天,再读,发现竟顺畅了许多,前八十回在脑中刻下的印象渐渐被后四十回取代,那股强烈的“文气”不再那么明显。
后四十回最大的诟病在于改变了曹公预设的故事情节,在第五回的判词里,曹公给每个人都设定了一个影影绰绰的结局,但后四十回有的人物的结局明显牵强。这让很多人难以接受。
除去这些,仍有一些小的差异存在:
首先是人物性格的塑造。曹公笔下的红楼人物,更能还原于现实的生活。红楼如职场,在工作中,谁会把所思所想一股脑地说出来呢?我们也无从得知别人的心理活动,看职场真实又模糊。
曹公写红楼,克制、极简,把情感深深藏在心底,我们从曹公的描述中看不出曹公到底喜欢谁,谁都有可爱之处,谁也有可厌之举。他尽职地用文字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鲜活的大观世界。但在无名氏的笔下,显然失去这份朦胧之美。曹公几乎从没有正面描写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一次宝玉问袭人,王夫人如何知道了他们私下的谈话?袭人听后“心下一动”,曹公仅用了这四个字,转而就写其他。袭人究竟如何动的,曹公未再提一个字,袭人所想恐怕只有袭人知道。此处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我也曾问自己,袭人是如何想的呢,她是歉疚、害怕、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无从得知,读者也无从得知到底谁是怡红院的叛徒。曹公不露痕迹。
而在后四十回,反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每个人都有了真实的心理活动,从宝玉、黛玉到贾母,他们顷刻间都变成了透明人,他们的心理活动昭然若揭。尤其不能忍的是黛玉。黛玉自小时初入贾府起,就学会了冷眼查看,不肯多移半步、多说一句。前八十回黛玉的心理活动寥寥,为数不多的几次,一次是宝玉挨打,她不放心在怡红院外观望,看该来的人都来探望了,唯不见王熙凤,她想这样的事她肯定不会落于人后。果不其然,没多久就见王熙凤簇拥着贾母一块来探视。但到了后十回,黛玉的心理活动突然变得多起来,像个絮絮叨叨的全无风采的小姐,有点不识大体,全无魅力,一心只想嫁于宝玉。
黛玉对宝玉的情感是复杂的、深情的,如果仅停留于嫁与不嫁,显然低估了这份感情的份量。黛玉之于宝玉,更像是灵魂伴侣,他们是知己、是爱人,是灵魂深处的挚爱。嫁与不嫁,现实的结局根本无法诠释出这份感情的内涵。作者无名氏显然只纠结于黛玉是否要嫁宝玉,低估了黛宝与宝玉的深情。
就连贾母这样有阅历有智慧的长者在后四十回也变得“可厌”起来。前八十回的贾母是何等机敏,她是大家庭的定海神针,她是所有人的主心骨,她维护着整个家庭的某种和谐与稳定。但到了后四十回,她变得没主意,就连宝玉的婚事,也是听从于凤姐的主意,用了调包计才让宝玉完婚。贾母在后四十回更像是一个庸常的老者,失去了大家庭长者的风范。
其次是作者情感的表达。在前八十回,曹公从不站在写作者的力场表达对人物的爱与不爱,他像是一位秉公的记录者,只是陈述这样一个宏大的故事。但后四十回,作者无名氏通过文字下达了定论,把不堪、算计、丑恶全部用文字表达出来,把人物放到显微镜下查看,让人物全无美感。一回写到,黛玉病重,接连吐血,紫娟报告贾母,见不到贾母就告知鸳鸯,鸳鸯看贾母待黛玉的感情不如从前,也就不大回贾母。这可能是人性使然,主子爱她也爱,主子不爱她也不爱。但这样的表达太过直白,如果写作方式同袭人那回一样,“心下一动”,似乎更能留下想象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在无名氏的笔下,鸳鸯们的“势利”让我们一目了然,我们也顺带看到了人性的阴暗,但这样的“看到”少了一些文学的美感,也降低了作品的隽永。
无名氏与曹公最大的写作不同在于,曹公善于通过事件展现人物个性,无名氏则是通过描写来谈论人物。事件烘托出来的人物更加丰满,描写展现出来的人物则有些单薄。
其实反观我自己的撰写,用描写定论人物性格,显然是更省力气。但这样写出来的人物个性则单一刻板。这可能也是后四十回的人物个性与前八十回存在明显不同的主要原因所在吧。
说了这么多不同,最后还是要讲一下后四十回的意义所在。因为无名氏的续书,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相较完整的故事——这无疑是令人有些惊喜的,如果没有后四十回,《红楼梦》可能就不会得到这么久的流传,可能也不会被这么多人所熟知。坦白地讲,前几次读全本《红楼梦》的时候,根本没有觉察出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差异——那时年龄小、主要是看故事,看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是普通读者的基本要求。
无名氏的续书也有许多亮点,单就从文字功夫上看,也是有一些根底的。许多表达都简洁有力,不亚于曹公所写。而且曹公珠玉在先,想要在伟大的作品后面续出令人满意的故事,这其实很难做到,就算他写得再好,难免会有挑剔者,指出他的不足与可笑之处。这其实需要勇气的,你看他写了这么多,我们后人连他的名字都考证不出,他也真是相当于做了无名英雄。
每年读《红楼梦》都会写一点文字当作纪念,今年的红楼阅读就要结束了,明年再看这些文字不知会不会又有了不同。
Y���Y�z�B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