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爱孩子,是门大学问!|疏桐看教育

父母子女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最美好的情感,是对孩子极为良好的刺激。它能使大脑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得到最佳平衡。孩子在父母充满挚爱的抚育下,不仅在生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且在心理上享受到无比的温暖和安全感,这些都是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支柱。但孩子所需要的爱,绝不是溺爱。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总怕孩子受“委屈”,遇事百依百顺,生活上多包办代替,这样会养成孩子任性、自私、骄横等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家长的关爱是孩子健康成长中需要的维生素,但家长应当牢记,孩子需要正常剂量的维生素,缺它不可,过多无益。

孩子需要“独立”,但不需要“孤立”。过爱成害,过分强调独立,也是另一种伤害。我们需要把握分寸,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相信很多父母都分得清关爱和溺爱!

很多人责备现在的孩子生在福中不知福,殊不知孩子们对幸福的错误理解,往往是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和不恰当的教育方法造成的。父母们辛苦地为孩子编织着“幸福生活”,而孩子却唯有享用。其实,不给孩子一定的磨难与痛苦,孩子们怎懂得幸福的涵义。现在的孩子无论是学习、娱乐、还是衣食住行的条件,都是父母辈无法比拟的。可是,正因为得到的过于容易,孩子也就觉得没什么稀奇,不懂得珍惜。家长为孩子请家教、觅园所,孩子却不领情;为孩子买来可口食物和漂亮衣服,孩子却随意丢弃,甚至随意糟蹋;父母为孩子含辛茹苦,孩子却认为理所应当。只爱孩子,不培养他爱亲人、爱周围的人,孩子的情感也不会健康发展。

养育孩子,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方式,但教养孩子确实需要智慧,不能出现太大的偏差。教养能力不只是技术的熟练,更需要家长心智的修炼,包括耐心、细心、用心。

如果过分照顾,不敢放手让孩子独立活动,会使儿童性格变得消极、依赖、缺乏责任感和忍耐力,出现难以适应集体生活,遇事优柔寡断,无主见的不良意志和品质;过于溺爱,易造成儿童撒娇、放肆、神经质、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品质;过分冷漠,使儿童得不到应有的爱抚和必要的引导,会变得喜欢惹事生非,行为易带有攻击性,有的出现感情冷漠,缺乏爱心;过分严厉,缺乏对儿童的内心情感交流,会导致儿童出现胆怯逃避或凶暴反抗两种极端,使儿童养成为了自我保护而说谎、言行不一的坏习气;忽冷忽热、反复无常会造成儿童情绪不稳定,多疑多虑,缺乏判断能力。总之,儿童的心理性格的形成,父母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应对子女爱而不娇,严格而民主,使儿童养成热诚、活泼、端庄、独立、协作,善于与别人相处,社会适应力良好的性格。学校的教育可补偿家庭教育的不足,只要家庭、学校互相配合,师长言传身教,就会使儿童身心健康正常发展。

爱孩子就要在适当的范围内大胆地给他们自主权,对孩子从小不要在生活上过多包办代替;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决不替他做;家长应有让孩子吃点苦的意识,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家务劳动是儿童最早形成的劳动观念,更是他们了解生活,长大以后参加社会劳动的准备和基础;对孩子的要求不能有求必应,有时也得让他们尝尝“被拒绝”的滋味儿。

我有一个朋友,儿子20多岁了,女朋友都谈了好几个,但至今自己的鞋子、袜子、内衣裤都是妈妈给洗,回家只有坐等吃饭的份。这样的溺爱和照料,等自己成家之后,能有家庭责任感吗,未来的妻子能如同母亲一样接受这种四体不勤的老公吗?

应教育孩子面对现实,让孩子在体验成功的喜悦时,也体验到失败的痛苦;不要说教太多,有时孩子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举动和事情时,不要急着按常规去纠正,因为这正是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表现;当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正是他开动脑筋思考的好机会,父母只需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忠告或暗示,切不可在孩子还未思考时,就断然为他下结论并教他如何解决问题,太多的干预,使孩子失去了动脑筋的意识;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他自由的空间和自己选择作决定的机会;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鼓励他们大胆地实践,只有在实践的锻炼中孩子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无字的书,这书能否成为一本好书或传世之作,全靠家长怎样去写。生活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和品德的重要途径。从出生开始,从点点滴滴小事入手,坚持下去,日积月累,才能形成孩子自身良好的、稳定的性格品质。孩子需要理解,孩子更需要爱。爱是一首无言的诗,不能总挂在嘴上,只能通过行动来表达。爱是无尽的能源,可使孩子的潜能熊熊燃烧。既然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那就为孩子做你应该做的事情,让你理性的爱伴随着孩子成长吧!

以上图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告知删除!


【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分享到朋友圈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样爱孩子,是门大学问!|疏桐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