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1

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1

《中庸》一书,乃是众多的圣人代代相传的心法,子思惧其时间久而失真,故书写成书,以告诫后世的学者。总共三十三章。

中,是天下之正道。庸,是天下之定理。其功用在于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渐达到知,而后努力的去行动和实践,其要点在于以至诚立身行事,发挥人和物的本性,使各得其所。从经常的存心养性和内省开始,逐渐达到了知事物变化的规律,用身体实践是书里面的意思,而行动则是按照历代圣人的系统标准去执行,这样就不用担心没有传承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一章是子思正道统的传承,以说明天人合一的道理。

子思讲:“学问的道理没有比性命更加精微的了,圣贤的功德没有比道的教导更大的了。世间也知道性、道、教的名称,为什么这样称谓呢?盖上天生人,既然给予气使人成形,那么即赋予理以成为性。故性在天的范畴就是元、亨、利、贞,而春夏秋冬四时,木火土金水五行、万物的变化,莫不由此而出。性在人的范畴则是仁义礼智,而四端五典(四端,是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五典:五常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统于期间。其接受上天所赋予的,比如上天的命令,这就是所谓的性。”

“由此遵循着性的自然状态,则事事物物,都各自有各自的当行之路,比如仁成为父子之亲,义成为君臣之分,礼成为恭敬之节,智成为是非之辨。这期中的应用交际等,无非都是性本有的,而不掺杂人为的私心,这就是所谓的道。”

“虽然性、道是所有人都同得的,然而每个人所禀赋的气却有清浊厚薄的区别,所以私意、欲望就会生长在不同的人之间,从而不能全部遵循着性的自然状态的人就有了。圣人根据这种人所行的道路,通过品德节操的修养来防范,将它作为天下的法则,通过节之以礼,和之以乐,齐之以政,禁之以刑的方法,使贤者一俯身就可得到,不肖者也可企及,以恢复其性的本来自然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教。”

盖道是由性而引出来的,如果只是说道而不说性,则人就不会了知道的本原,有的人就会求索的较浅较近;道是由于教的原因而明朗的,如果只是说道而不说教,那么人就不了知道的功用,从而求索起来未免空虚。

道之大,原没有一点不是本于天而又全备于我身的,所以修道的功夫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的。

张居正讲:这是《中庸》首章,子思发明道的本原。命字,解做令字。率,是循。修,是品节裁成的意思。子思说:“天下之人,都有性,然而性是根据什么得的名,盖上天生人,既然给予气以成形,必赋予理以成性,在天为元亨利贞,在人为仁义礼智,其人禀受上天赋予的,就如上天命令他一样,所以说,天命被称为性。天下之事,莫不有道,然而道以何理由而得名?盖人和物都各自遵循着性的自然,则其在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自有理所当行的道路,仁成为父子之亲,义成为君臣之分,礼成为恭敬辞让之节,智成为是非邪正之辨,其运用应酬,不过是依顺着那性中所本有的,所以说率性之谓道。”若不是圣人教化天下,又怎么有教的名字呢?盖人的性、道虽然相同,然而每个人禀受的上天之气却是不同的,习气受染容易变坏,则就会有不能全部遵循着性的人。圣人于是根据这种人当行的道路,而加以修理整治,作为天下的法则,通过节之以礼,和之以乐,齐之以政,禁之以刑这些方法,使人都能遵道而行,以恢复其性,这些方法也只是根据其固有的来裁成,而并非有所增加或减少,所以说修道之谓教。教来自于修道,道是遵循着性,性来自于天的命令,可见大道原是出自于天。知其为天命所为,而遵循着性修道的功夫,哪容停止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