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常常不识——啃读《教育的目的》6

继续啃读《教育的目的》。第二章是"教育的节奏"。

谈到什么是教育的节奏,作者特别强调的一个原则,就是:"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P23)

其实作者也知道这是老生常谈,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那为什么他还要特别强调这一点了?因为作者觉得:"这个显而易见的真理在教育实践中并没有被真正地掌握,没有根据其中的规律对学生的心理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P23)

看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师父曾提到过的,很多教育常识性的问题,大家却常常不识。

就是说道理是非常浅显的,按理说是这样,但身处其中的教育者,却用违背这种常识的方式进行教育。而且还乐此不疲,美名其曰改革。

近段时间的教育,聊起,总有人唉声叹气。教师忙忙碌碌,积功尽瘁,死而后已。孩子拼命学习睡眠不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如此努力,如此用心。本来应该是一件双赢的事。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的教师越来越忙,却感觉孩子越来越难教好。我们的孩子越来越累,却不堪一击,甚至连基本的健康身体,健康心理都没有。

毫不客气地说,有一部分孩子,连正常人的生活都难以为继。

为了让孩子回归正常的生活,为了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为了每个家庭能更正常地生活,国家甚至需要从政策方面给予助力。双减在新学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生命健康是幸福的第一要素。张文质老师也一直强调,要始终以"生命第一"作为教育的首要因素。

这其实也是一个常识问题。多年以前就有人举过一个例子,生命健康是1,其他东西如成绩、事业、福利等等都是0。只有1存在着,后面的零才有意义。才能锦上添花。如果一不在了,后面再多的0也只是0。

吃饭,睡觉,本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处于失眠中。越来越多的孩子吃饭都要通过变着戏法进行引导进食。想一想的确令人不寒而栗。

很多常识,被我们常常不识,以至于错过了很多教育的关键期。要更好地回归常识,利用好常识,就需要我们回归初心,始终牢记自己真正想要的,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东西。

阅读教育经典,你会发现,多年前教育者提出的一些方法,多年前优秀教师的一些做法,到现在仍然不落伍。

最近读的最多的两本书,一本是此时正拿在手上的《教育的目的》,另一本是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两本书都是出版时间比较长的。《教育的目的》自不必说,时间久远。《爱心与教育》也已经超过20年。这些本该过时的故事与观点,如今读来,似乎都是可行的。有时还有一种恍惚感,感觉这些书里面聊的就是现在教育的现状。因为书里面提的问题,现实教育教学中也常会遇到。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经过时间的考验的。而常识常常不识,背后的原因可能更为复杂。

教育问题慢慢探究。

你可能感兴趣的:(常识,常常不识——啃读《教育的目的》6)